第十章 医馆(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腹泻之类的有另外的大夫负责看顾。  

李书民一一例行给他们检查伤口愈合情况,是否发热,调整内服药方,也没多久就做完了。  

在张晓瑛的认知里这就是每天例行查房。  

没错,这就是她熟悉的工作。  

她看到那些伤口,发现缝合技术非常不错了,她从来不敢因为自己是现代人就妄自尊大。  

正仔细检查最后一个伤患,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很快就进了院子。  

李书民吩咐李林:  

“有人受伤,快去喊你师父过来。”  

院子里进来好几匹马,有人喊:“大夫在哪里?”  

还有四个人一起抬着一个重伤员进了一个空屋子。  

李书民跟张晓瑛说了一句“不要慌”就紧跟着进去。李峰也赶到了,原来已经有士兵到医馆通报。  

张晓瑛心跳还是加快了,她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  

除了一个重伤的伤员还有两个轻伤的士兵,都已经简单包扎,坐在一旁等候。  

仆妇送来装水的提壶,从提壶倒水出来给李书民洗手。  

李峰剪开伤员的衣服观察伤口,李林打开手术箱准备手术器械。  

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伤员是后背和一侧手臂受伤,伤口很深,血还在流。  

张晓瑛发现他们没有施行指压止血术,马上请仆妇给自己净手,然后为伤员指压止血。  

她一边做一边对李峰说:  

“我给伤员止血。”  

李峰惊异地看了张晓瑛一眼,再看她手指按压的部位,过了一会,惊奇地发现血竟然慢慢地止住了。  

李峰按耐住自己求知若渴的心情,面不改色地给喝了麻醉药的重伤员清理伤口。  

然后,张晓瑛全程观摩了一场古代外科手术。  

实事求是地说,她姥爷李书民在现有的条件和认知下,已经几乎做到尽善尽美了。  

在张晓瑛看来,最缺乏的就是无菌环境的打造。  

这应该就是古代外科手术后继发感染的最重要原因。  

但即使是现有条件,其实也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只是这一切都需要钱。  

比如手术服和口罩可以做,花钱买布就行,手套是不用想了,她倒是带了两盒每盒一百只的一次性外科手套,但是不能拿出来用呀!  

酒精也是可以做出来的,麻烦些而已,就是花钱多呀,粮食本来就珍贵了,做出来的酒精堪比茅台了,怎么舍得拿来随便用呢?  

但是不管怎样张晓瑛还是觉得应该先把酒精做出来。  

在安乐堂忙了大半天,李林留下听差,祖孙三人一起回医馆。  

忙了这么久都饿了,他们先回了后院吃饭。  

李峰边吃饭边问张晓瑛:  

“瑛子,你那个止血手法哪学来的?”  

回来的路上张晓瑛就知道要面对这些,而且她以后还有很多东西会漏出来呢。  

她决定撒个一劳永逸的大慌。  

“大前年有个婆婆路过我们村,我看她可怜给了她一块饼,她就给了我一本书和一个箱子,她让我把书背熟了就烧了,这是书里说的。”  

一听说有一本书,李峰眼睛都亮了,结果又听到烧了,不禁痛心疾首:  

“你真烧了?”  

“烧了。”  

张晓瑛点点头,开玩笑,不烧她可拿不出来。  

“舅舅放心,我都记熟了才烧的,等我默写出来给您看。”  

张晓瑛安慰他。  

“那个婆婆让你烧了你怎好又默出来。”  

李峰道。  

“不是的,婆婆说让我烧掉是为了逼我记得牢固。”  

“那她给你的箱子呢?”  

“箱子放在家里没带来。”  

她的手术器械箱是银灰色的金属外壳,太惹眼了。  

这个外孙女让李书民很是意外。  

“瑛子,你今天很不错,沉得住气,比我以前强多了。”  

李书民笑看着张晓瑛,又遗憾她怎么不是个男孩儿,可恨他的孙儿外孙一个也不跟他学。  

张晓瑛暗自尴尬。  

解剖课上她手里摸过的大体老师也有十几位了,自然不会害怕。  

“我怕在心里。”  

她不好意思道。  

“今天那些兵士是去追胡虏的吗?”  

张晓瑛好奇道。  

“瑛子,”  

李书民严肃地看着她:  

“你记住,咱们只管给伤患治疗,别的事都不要问不要管。”  

张晓瑛一怔,忙点头:  

“我知道了姥爷,以后再不问了。”  

这个险恶的旧社会!  

吃完饭张晓瑛到后园子里看灰羽鹤,看起来它恢复的不错,她自己是没办法给灰羽鹤上药的,得等她哥过来帮忙才行。  

她回屋找她娘。  

“娘,我哥找咱们了吗?”  

对讲机李岚拿着。  

“找了,他晚点会过来。”  

“我爹呢?来吗?”  

“你爹不过来,你爹今天去书院了。”  

李岚想了想,又说:  

“我和你爹商量了,他近期最重要的任务还是科举考试。”  

“他之前没找到感觉,这么多年今年才考中秀才,他下决心明年考中进士。”  

张晓瑛想了一下:  

“娘,我爹有志向是好事,可这科举三年才录三百名,比我们高考难度大的不是一点半点,而且我听说也不是完全靠实力,很大程度上也要看运气,就不必给咱爹那么大的压力了吧!”  

竞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