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其实这个时候就有人发现了一点,那就是皇上故意这样做。  

皇上为什么要把这件事情讲来讲去呢?  

一方面是希望大臣们支持,毕竟,他到底还是不希望有人觉得自己是个独断专行的君主。  

而另外一个原因就更直接了,那就是希望大家能够提出来。  

毕竟更换大将军是件大事儿,如果没人提,自己怎么好意思说。  

再换句话说,大臣们就算是提出来,皇上自己还要说考虑考虑。  

虽然说内心已经做了决定,但是这样做肯定是没错的,万一出了什么问题,那么这是大家的决定,可不是皇上自己一个人的决定。  

大臣们自然很清楚,这是皇上惯用的小花招,他们也愿意配合,因为他们也觉得周明宣的确是最适合人选。  

这段时间他们和老国公走的很近,不是为了拉帮结派,而是想问问老国公的意见。  

毕竟一个是他儿子,一个是他孙子,说到底这些年,周家为皇上作出的贡献,为朝廷作出贡献,那是有目共睹的。  

如果老国公对此有什么意见的话,他们也不会贸然提出来意见。  

老国公怎么会不明白大家的意思,于是在自己家里接待了他们。  

这可是让大家受宠若惊,这么多年老国公很少在家里接待人,多数时候都是外面的酒楼或者是茶社。  

“说句实在话,老夫也不想让我的孙子继续留在北边,到了这个年纪谁不想子孙团圆呢?  

但是为了咱们大景的江山,为了未来,这件事情,周家又责无旁贷。”  

听到老国公这么说,大家有些感慨,因为心中很清楚,这不是炫耀也不是在谦让,而是实打实的感受。  

老国公最出色的儿子就是大将军了,可是这些年大将军在身边吗?  

大将军征战沙场多少次?大将军受了多少伤?  

他们不清楚,但是,作为父亲的老国公怎么会不知道呢?如今大将军只不过到了不惑之年,为什么这么急匆匆的退下来?怎么就这么放心,把整个大军交给自己的儿子?  

这里面怕是有什么原因的。除了因为儿子的确出色,怕是也有身体的原因。  

他们甚至猜测,大将军的身体是不是非常的不好?  

这个时候,老国公给出他们答桉了。  

“我家夫人还有大儿媳这次去照顾老大,也是皇上宽容。老大这些年过得不容易,一个人在那边也没个人照顾,受伤了也没人说。  

我记得有一次比较严重伤到了心脏,要不是长公主宁茉医术高超,现在人都没了。”  

听他说话的时候,大家纷纷劝慰,有了长公主在边上守着的确安全很多。  

大家都知道长公主医术高超,但是话说回来,谁想受伤呢?  

想想他们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即便是在官场上闯荡,也有父亲保驾护航,  

可是大将军明明是老国公的儿子,也是最有资格在朝廷上闯荡的人,可是被派到了边关一走就是二十年。  

“大将军的辛苦我们虽然没看见,但是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些年他的确不容易。”  

“是啊,也是时候该让大将军歇一歇了。”  

“就是不知道小将军是怎么想的?不知道小将军是不是已经做好了准备?”  

老国公告诉他们不需要担心这些,因为,这就是周明宣自己的选择。  

大家十分的钦佩,虽然大将军的位置看起来非常的厉害,但是这样的重任也不是任何人都能承受的。  

老国公很是欣慰,这些人至少没有把朝堂上的尔虞我诈带到了战场上。  

因为在战场上的时候,这些是不需要的,他们只需要勇气和保家卫国的精神。  

很快就有人提出来了,要更换大将军。  

皇上当然顺势而为,早就已经想好的事情,自然没有任何的阻拦,而且圣旨马上就下来了。  

在大将军接到圣旨的那一天,他很高兴,同时也有些担心儿子真的准备好了吗?  

但是大将军还是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一切都交给周明宣。  

这天大将军回到家中,大夫人就发现他变了,竟然有时间陪自己吃晚饭,而且和自己说了很多事儿。  

“夫君你没事吧?我怎么觉得你今天心情变化很大?”  

大将军愣了片刻,然后拿出来圣旨交给了自家夫人,大夫人看到之后,心情更是复杂了。  

丈夫终于不用承受这样的重担,对他们来说这的确是一件好事,夫妻能够和睦相处,能够在一起,还有比这更好的吗?  

但是,同样这也意味着很多事情开始发生了变化。  

自己的儿子真的要留在这里,还好儿子身边有一个能够陪伴他,并且足智多谋,机智勇敢的宁茉。  

一想到这些,大夫人竟然有些自责。  

如果此前自己也和宁茉一样的厉害,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自己也能够陪伴在丈夫身边呢?  

但是她马上劝戒自己不要这样想,因为没有人是万能的,她也做不到这些,他能做到的就是等待,现在终于等到了一个结果,所以大夫人很高兴。  

“谢谢你这么多年的付出,为了朝廷,现在你该回归家庭了,以后你就是我的了。”  

听到大夫人这话的时候,大家军笑了,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夫人原来这么的幽默呢。  

“夫人的要求本将军肯定会做到,对了,以后我们就有时间看孩子了。我能带着他们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