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求仁得仁(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无数箭矢覆盖射击,更有全身裹着铁甲的骑兵来往冲杀挡住道路。  

杨林终究不是神,而是人,他也会受伤的。  

他一路走一路杀,连杀奔睹、那野、赛刺、台实四员猛将,更是冲前百丈,终于,杀到了完颜宗望的面前。  

身上也中了三箭,挨了一斧,左臂鲜血淋漓,疑似已经骨折。  

虽然有着身眼术防身,他发现,自己终究还是没法做到无伤冲阵。  

这时就恍然明白,古时大将冲锋之时,为什么需要宝马长兵,利器坚甲。  

因为,无论你多厉害,都不可能挡住所有的攻击。  

尤其是,当敌人攻击饱和到一定程度,没有了一丝一毫的躲避空间,那就只能选择性的去接受一些不太致命的伤势。  

赵子龙当年能够七进七出,杀穿长坂坡,并不是因为曹军比眼前的金兵要弱。  

而是因为,当初那种情况下,那位只是一心想逃,想救人而走。  

而此时的杨林,却是逆势冲阵,不愿逃跑,他主动的面对陷阱在冲锋。  

面对枪阵,冲。  

面对箭雨,也是冲。  

他根本就没想过后退,想要在生死之间突破。  

也想要斩杀对方领军大将,目的其实很明确。  

金人一路南来,兵分两路,同时屠戮无数。  

他们为什么胆敢这么做?  

就因为宋人无胆,一路杀一路降,真正能给他们造成生命威胁的宋朝军民并不算多。  

这人啊,一旦失了顾忌,就会变成野兽,展现出自己也想象不出的残酷来。  

杨林就觉得,自己有必要给金人提个醒…  

只要做得太过份了,天下神州处处,都可揭杆而起,就问你金人宗室和大将,可有这么多脑袋?  

又是不是练就了不死之身?  

血气愈旺,怒火焚身。  

有那么一刻,杨林终于感觉到自己肺部炸开了一线孔,象是真实,又像是虚幻。  

身体虽然伤痕遍布,力量随着气血也一直在散佚,那是看不见的生命力在流失着。  

但是,力量却是越来越强大,技巧也是越来越圆熟,渐渐的就到了某个临界。  

杨林知道,自己这具身体,其实已经活不久了。  

就在一时三刻之间,这具身体就要崩溃,生命也即将走到了尽头。  

“但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之中,我终于看到了前路的影子。”  

怎么形容呢?  

身体残破不可怕,内腑如被利刃切割也不可怕,他发现,有一种新生的力量,出现在肺腑之间。  

如同泉水注入枯萎林木,他的身体,在这一刻,突然,在这股莫名气机的影响之下,多出了一种松活,灵动的感觉。  

四周如刀般的朔风转而一变,就变成春天般的温柔。  

那些箭雨刀枪,刺在他的身上,竟然齐齐滑了开去。  

完全不受力。  

肺部被内火烧毁,身上却是气势更强。  

两员顶盔贯甲,头顶牛角高耸的金将瞅着箭雨稍稍歇的当口,不想让这位可畏可怖矮小宋人休息,齐齐杀到。  

一人手中舞着剧齿钩刃,一人舞着双刃战斧,夹着呜呜风声,轰然击到,杨林这次却没有闪身格挡。  

而是俯身急冲。  

两柄长兵,砸在他的身上,如同砸进水中,浑不受力。  

兵刃擦着衣角掠起丝丝鲜血,只是轻伤。  

终于,被杨林冲过高墙般的军阵封锁,一刀沥血,如虹光般掠过那位端坐帅旗之下,白马之上的威严中年。  

完颜宗望先是冷清的看着眼前如林长枪,看着自己麾下的如雨战将,再看看那位不知进退,无脑冲阵的宋人,心中很是不屑。  

心想若是宋廷懂得使用这些猛将高手,更有着辅佑之军在旁牵制,自己可能还会忌惮三分。  

可是。  

一个人无知到冲击数万大军,这已经不是狂妄所能形容的了。  

虽然,在城中,自己的军队也铺展不开,实力大大受损。  

但是,有一个好处,对方无论怎么样善战,也是不可能改变的。  

那就是,体力问题。  

对方一人冲阵,招招拼死,而己方却是源源不断,有若海河一般的士卒和将领,在一旁牵制消磨。  

就算他是一根撑天柱,也得磨成了绣花针。  

早死与迟死而已。  

果然,他就看到了对手的力竭,看到了那人的穷途末路。  

这也没什么意外的。  

只是攻城掠地之中的小小插曲而已。  

“等会,一定要多杀一些宋猪来祭奠战死的将士。”  

完颜宗望正在这样想着,就见到本来招招硬拼,浴血搏杀的那个矮小的宋人,突然摇身一变,就化为跃海扬波的游鱼。  

所有的兵器打在他的身上,就像打在结实坚韧的牛皮之上。  

最可气的是,牛皮之上还涂了一层厚厚的黄油。  

滑不溜手。  

更有无穷巨力,从刀兵接触之处,反弹穿透而出。  

只是几个呼吸之间,那人就从人山人海之中,挤出了一条道路,站到了自己马前。  

然后,他就看到了人影已经跃起。  

四周传来无数惊慌狂喊。  

“将军。”  

“小心…”  

“杀!”  

这声音往日里都听得惯熟。  

每当他们瞪着嗜血的眼珠子,疯狂的冲击那些宋人军阵时,就是这样嘶吼着的。  

那时候,会多出一些兴奋和野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