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梅花入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演武令声望:48]  

武功:铁线拳(明劲):刚柔并济秘技:无称号:无心念所及,演武令绿色光幕一闪而过,杨林心里喜悦的同时,又有些疑惑。  

声望点如今累积到了48点之多,铁线拳仍然没有出现“可提升”的选择。  

当然,他隐隐感觉到,如果自己强行提升,还是可以的。  

但是,需要付出不知多少精血来填补声望点的差额。  

想到这里,杨林不由得心中一冷。  

“上次提升整劲阶段之时,只是强行引动身体精血补足一点的亏空,就让我当场晕倒,差点没当场去世。”  

‘若不是家中有着一支百年人参补足元气,恐怕这时候还躺着…’  

所以,强行提升不可取。  

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到声望点足额。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需要多少点才可行?  

杨林初步估量着,应该到达50点也差不多够了。  

这么一来,从突破明劲到神力天成这一次的消耗实在是有些大了。  

始料未及。  

不过,细想一下,却也合理。  

凡俗练武,从强身到通力,再到劲力整合。  

其实只是调理身体,让气血贯通全身,是平常努力锻练的健康人也可以做到的。  

说白了,前面的几个阶段,基本上,没有涉及到身体本质的提升。  

就如那些特种兵和运动员,每天吃好喝好,不惜体力挥汗如雨,也可以练到身体完美,体健力大。  

所以,提升这几个阶段的时候,声望点消耗不大。  

而等到需要突破明劲阶段的时候。  

从血肉之躯,无端端生成了一股奇异的劲道。  

就有了本质性的突破。  

是武夫区别于普通人的地方。  

这股劲道,在杨林看来,像是生物电,也像是体内磁场…  

经过一种奇异的锻练方法,刺激肌肉气血。  

练成之后出手,就能额外加持一投奇特的力量,或崩,或震,或刚,或柔。  

操纵自如。  

一拳的爆发力,也可以提升到六百斤以上。  

当然,这其实是肌肉的力量。  

也就是说,肌肉力量大成就能生成明劲。  

肉身生成的这股独特的劲道,与运动员通过重重运动,提升的肉身力量,完全是另一回事。  

一般人修练之时,就是尽力挖掘出本身的肌肉力量和人体潜能。  

达到极限之后,再想进步一点,都很艰难了。  

也不会为了出成绩,就刻意损伤到自己的身体。  

因为,受个伤,就可能完结自己的运动生涯,风险太大了。  

传统习武就不一样,这些人连死都不怕,更不怕受伤。  

这时候,越伤越好,就需要药物洗炼,重复损伤后再次修补,破而后立多次之后,肌肉就会发生某种神奇的变化。  

就是说,先自残,再突破。  

要么变成废人,要么成为高手。  

这么看来,需要10点声望提升也说得通。  

然后,整个明劲前期,就是漫长的锻骨时期,再到后期,再次深入,能锻练到平时根本练习不到的筋络和肌腱。  

先是练得骨骼如铁,再练得筋络粗壮,韧性和强度都大大增长,宛如钢筋一般。  

这就是传说中,一直提及的“钢筋铁骨”一说了。  

练到钢筋铁骨,神力天成,就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武夫的身体本身,就会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  

看得到的变化就是食量大增,恢复能力变强,造血机能增加…  

最显眼的变化,其实就是力量的强大。  

力量在初入明劲的基础上,再次翻倍,直接突破千斤,达到千二到千五百斤的地步。  

虽然还不能用“力能扛鼎”来形容,但是,与普通人比起来,这种神力境的明劲高手,可以称得上一声“人形凶兽”。  

“所以,这50点声望值提升的本质,并不是单纯技巧的提升,而是身体本质的蜕变。”  

杨林心中升起一股明悟来。  

那么,当务之急,并不是提升武功修为,毕竟还没达到标准不是,强行提升要不得,迟早会把自己弄死。  

最重要的事情,是搜一搜屋子。  

以及两具尸体。  

虽然练成了铁线拳的刚柔并济,拳法根基已是无比雄厚,但是,杨林仍然对梅花拳的练法打法,十分眼馋。  

张鹤的梅花拳实在太惊艳了。  

明明力量和根基,还差着自己一些,但是,打起来,却是兔起鹘落,滑不溜手。  

进可攻,退可守,见势不妙,还能抽身逃走,让人追之不及。  

他这种打法,如果给一个职业来形容的话,那就是“刺客”。  

一击不中,远遁千里。  

在岳王庙之中,之所以断臂受伤,这其实是他的打法有问题。  

你一个刺客与人家战士刚正面,刀刀见血的硬拼,是不是脑子进了水?  

自己若是能够在保留战士的能力上,也有了刺客的机动力,实力的提升,简直是倍数增长。  

梅花盗的拳法很厉害,不可不学。尤其是,先前那个突然出刀的病殃殃老者,更是给杨林好好的上了一课。  

一刀三杀。  

面对子弹密集攻势,依然强攻不退。  

那股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气势,是真的动人心魄。  

他凭借的是什么。  

是拳法刀法吗?  

其实不是。  

而是身法步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