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名声 民生 贾芸 银蝶(2/3)
政要闻、市井民生。
内参上最重要的消息,自是东南境外的相关军情;新京报这些民报上的头条,却是忠顺王与南安王争风吃醋,为个小戏子豪掷千金。
这所谓的小戏子,该不会就是那四处送汗巾的蒋玉菡吧?
焦顺随意扫了两眼,便没怎么关注了——似这等事儿,也没有他插手的余地。
倒是那内参邸报上,关于西南战事的现状,以及乌西人最新的动向上,颇列出了一些干货。
按照上面的说法,朝廷远征军为了确保补给线,不得不分兵回防茜香国,如此一来守成有余,再想进取却难了。
且将士们水土不服的情况,也已经初步显现出来,万幸是在冬季里,情况还不算严重。
可若是拖到明年开春,乃至立夏之后,却怕会出现大规模的非战斗减员。
而乌西人除了派水师袭扰茜香国,也陆续向身毒东北方集结兵力,如今虽还不足以反攻倒算,可若拖到明年春夏之际,乌西人或从本土发兵,或从殖民地调兵,必然会尝试着收复失地。
届时此消彼长……
这里一笔带过,紧接着又分析起了乌西国人的意图诉求。
现如今的海内外形势,约莫是和十九世纪初仿佛,且因夏太祖的‘余毒’,北方的冶金业和江南的纺织业都十分兴盛,以至于中外的贸易差额,倒比之原本的十九世纪初更大,故此西人常为此耿耿于怀。
朝廷先前断绝贸易往来,虽惹的乌西国兴兵来犯,归根到底却实是夏国吃了亏。
朝廷因此少了许多关税,民间也受了不少的损失。
写到这里。
下面还单独列了个夏国与乌西国的贸易表,也不知是从哪儿抄来的,看结构明显不是夏国官方的手笔。
细究这其中的蕴意,朝廷似是有罢战和谈的想法。
这倒也合理。
夏国的水师不敌人家的海军,路上又隔着个茜香国,若久拖下去只怕未必能讨得了什么好。
还不如趁着如今尚且占据优势,先与乌西人订个城下之盟。
这些其实依旧和焦顺关系不大。
毕竟正常来说,也轮不到他一个工部的小官儿去参与和谈。
反倒是和谈之后的事情,或许可以提前做些准备。
按照这内参上放出的风声,朝廷多半会重新开放贸易,甚至会开放更多的限制——当然,鸦片贸易是肯定不可能答应的。
那么让乌西人乃至其余洋人们,耿耿于怀的贸易逆差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全部解决肯定是不可能的。
不过……
创造些进口需求,缩小逆差的数额倒也不是全然没有办法。
焦顺沉吟着,看向了桌旁的烛台。
他对清末民国时期的事情还算熟悉,依稀记得除了鸦片之外,从境外输入的大宗商品最多的是钢铁、纺织这两大类。
不过因为夏太祖横插一杠,如今夏国的冶金水平和西人没有明显代差,产量也远比清朝中叶高的多。
纺织业就更不用说了,这些日子和宝钗书信往来,没少听她提起薛家纺织品出口海外的事情。
既然鸦片和工业品都不成。
那就只能在原材料上下功夫了。
恰好清末进口商品里名列前茅的,还有‘煤油’这一项。
在电力和汽油普及之前,煤油灯可是风靡了好一阵子,且费用比蜡烛要低了不少,在相对富庶的夏国民间,应该是有广阔市场的。
而有着后世的基本造型做参照,煤油灯这玩意儿发明起来,应该也不是太难。
就不知乌西人这时候,有没有占据中东半岛……
不管了,先找人试着把东西做出来。
如果到时候乌西人拿不出灯油,再寻别家供货,或着干脆尝试在本土开采就是了。
想到这里,焦顺忙命人喊了刘长有来,当着他的面画了大致的图形,又问:“你可曾听说过煤油?”
刘长有微微摇头,又拱手道:“还请大人示下,这煤油究竟生的什么形貌,又有什么脾性用处?”
“看着跟水似的。”
焦顺回忆着小时候见过的煤油,皱着眉头形容道:“但能浮在水上,且一点就着,浇都浇不灭。”
刘长有恍然:“原来大人说的是水火。”
水火?
焦顺也不知道两人说的,究竟是不是同一样东西,于是又搜肠刮肚道:“这煤油好像是从石油里提炼出来的,石油你总知道吧?”
“自然知道。”
这回刘长有倒是立刻应了:“此物自古早有记载,宋时曾制猛火油用于军中,民间也有用来当药材的、制墨锭的——听说太祖建国后,曾特地派人去东北寻找石油矿,可惜还未曾有什么结果,太祖爷就宾天了,此事自然也就不了了之。”
顿了顿,又补充道:“先前看太祖语录记载,太祖爷还曾提到过,花旗国和天方都有不少石油矿。”
有个做了皇帝的穿越者前辈,虽然堵死了文抄公的门路,但好处也着实不少。
至少焦顺以后不用发愁,如何解释自己知道海外有石油矿了。
先前提出刊印太祖语录果然是一招妙棋!
“你既然知道就好说了。”
焦顺点头道:“不妨先寻些石油来,试着过滤过滤,看能不能得出那什么……水火?若是能成,再设法将这水火灯造出来——这东西若是能成,说不得能免了兵灾,还能解决民间用不起蜡烛的顽疾呢!”
“大人果然仁善!”
刘长有忙躬身赞道:“今儿才刚下了雪,就想着要解决冰灾,如此爱惜百姓,足堪比古之贤臣了!”
他貌似把‘兵灾’理解成了冰雪的冰。
不过也无所谓了,只要他能明白其中
内参上最重要的消息,自是东南境外的相关军情;新京报这些民报上的头条,却是忠顺王与南安王争风吃醋,为个小戏子豪掷千金。
这所谓的小戏子,该不会就是那四处送汗巾的蒋玉菡吧?
焦顺随意扫了两眼,便没怎么关注了——似这等事儿,也没有他插手的余地。
倒是那内参邸报上,关于西南战事的现状,以及乌西人最新的动向上,颇列出了一些干货。
按照上面的说法,朝廷远征军为了确保补给线,不得不分兵回防茜香国,如此一来守成有余,再想进取却难了。
且将士们水土不服的情况,也已经初步显现出来,万幸是在冬季里,情况还不算严重。
可若是拖到明年开春,乃至立夏之后,却怕会出现大规模的非战斗减员。
而乌西人除了派水师袭扰茜香国,也陆续向身毒东北方集结兵力,如今虽还不足以反攻倒算,可若拖到明年春夏之际,乌西人或从本土发兵,或从殖民地调兵,必然会尝试着收复失地。
届时此消彼长……
这里一笔带过,紧接着又分析起了乌西国人的意图诉求。
现如今的海内外形势,约莫是和十九世纪初仿佛,且因夏太祖的‘余毒’,北方的冶金业和江南的纺织业都十分兴盛,以至于中外的贸易差额,倒比之原本的十九世纪初更大,故此西人常为此耿耿于怀。
朝廷先前断绝贸易往来,虽惹的乌西国兴兵来犯,归根到底却实是夏国吃了亏。
朝廷因此少了许多关税,民间也受了不少的损失。
写到这里。
下面还单独列了个夏国与乌西国的贸易表,也不知是从哪儿抄来的,看结构明显不是夏国官方的手笔。
细究这其中的蕴意,朝廷似是有罢战和谈的想法。
这倒也合理。
夏国的水师不敌人家的海军,路上又隔着个茜香国,若久拖下去只怕未必能讨得了什么好。
还不如趁着如今尚且占据优势,先与乌西人订个城下之盟。
这些其实依旧和焦顺关系不大。
毕竟正常来说,也轮不到他一个工部的小官儿去参与和谈。
反倒是和谈之后的事情,或许可以提前做些准备。
按照这内参上放出的风声,朝廷多半会重新开放贸易,甚至会开放更多的限制——当然,鸦片贸易是肯定不可能答应的。
那么让乌西人乃至其余洋人们,耿耿于怀的贸易逆差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全部解决肯定是不可能的。
不过……
创造些进口需求,缩小逆差的数额倒也不是全然没有办法。
焦顺沉吟着,看向了桌旁的烛台。
他对清末民国时期的事情还算熟悉,依稀记得除了鸦片之外,从境外输入的大宗商品最多的是钢铁、纺织这两大类。
不过因为夏太祖横插一杠,如今夏国的冶金水平和西人没有明显代差,产量也远比清朝中叶高的多。
纺织业就更不用说了,这些日子和宝钗书信往来,没少听她提起薛家纺织品出口海外的事情。
既然鸦片和工业品都不成。
那就只能在原材料上下功夫了。
恰好清末进口商品里名列前茅的,还有‘煤油’这一项。
在电力和汽油普及之前,煤油灯可是风靡了好一阵子,且费用比蜡烛要低了不少,在相对富庶的夏国民间,应该是有广阔市场的。
而有着后世的基本造型做参照,煤油灯这玩意儿发明起来,应该也不是太难。
就不知乌西人这时候,有没有占据中东半岛……
不管了,先找人试着把东西做出来。
如果到时候乌西人拿不出灯油,再寻别家供货,或着干脆尝试在本土开采就是了。
想到这里,焦顺忙命人喊了刘长有来,当着他的面画了大致的图形,又问:“你可曾听说过煤油?”
刘长有微微摇头,又拱手道:“还请大人示下,这煤油究竟生的什么形貌,又有什么脾性用处?”
“看着跟水似的。”
焦顺回忆着小时候见过的煤油,皱着眉头形容道:“但能浮在水上,且一点就着,浇都浇不灭。”
刘长有恍然:“原来大人说的是水火。”
水火?
焦顺也不知道两人说的,究竟是不是同一样东西,于是又搜肠刮肚道:“这煤油好像是从石油里提炼出来的,石油你总知道吧?”
“自然知道。”
这回刘长有倒是立刻应了:“此物自古早有记载,宋时曾制猛火油用于军中,民间也有用来当药材的、制墨锭的——听说太祖建国后,曾特地派人去东北寻找石油矿,可惜还未曾有什么结果,太祖爷就宾天了,此事自然也就不了了之。”
顿了顿,又补充道:“先前看太祖语录记载,太祖爷还曾提到过,花旗国和天方都有不少石油矿。”
有个做了皇帝的穿越者前辈,虽然堵死了文抄公的门路,但好处也着实不少。
至少焦顺以后不用发愁,如何解释自己知道海外有石油矿了。
先前提出刊印太祖语录果然是一招妙棋!
“你既然知道就好说了。”
焦顺点头道:“不妨先寻些石油来,试着过滤过滤,看能不能得出那什么……水火?若是能成,再设法将这水火灯造出来——这东西若是能成,说不得能免了兵灾,还能解决民间用不起蜡烛的顽疾呢!”
“大人果然仁善!”
刘长有忙躬身赞道:“今儿才刚下了雪,就想着要解决冰灾,如此爱惜百姓,足堪比古之贤臣了!”
他貌似把‘兵灾’理解成了冰雪的冰。
不过也无所谓了,只要他能明白其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