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日月可鉴(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到了这时,张静一才明白。  

难怪这锦衣卫没有人愿意来做大汉将军,哪怕是做宦官,好歹人家还可以来回跑动,偶尔说一会儿话呢。  

而在这里,大汉将军是没有所谓百户、校尉的区别的,毕竟都是站岗的,站岗的百户,也不会比站岗的校尉要高级一点。  

最可怕的还不是如此,因为张静一发现,那老千户果然没有骗自己,皇帝常来西苑,所以这里的规矩更加的森严,天启皇帝的毛病还特别的多,比如张静一理论上是清早来当值,到了傍晚则换岗回去休息。  

可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因为皇帝是日上三竿才起来,而且还爱好熬夜,大半夜的不回后宫搂着妃子们睡觉,居然在这勤政殿里一直耗到三更才回去就寝。  

皇帝在此,禁卫是不允许换岗的,于是张静一只能熬到皇帝摆驾回了内宫,才允许下值。  

这一日站下来,张静一已觉得自己的腿脚都不是自己的了,只觉得两腿灌铅一样。  

其他一些在西苑里当值的大汉将军们,见来了个新的百户,也都好奇,下值的时候,众人凑上来,第一句话便是:“张百户,你是得罪了谁才来西苑的。”  

张静一:“…”  

当然,也有好心人教授一些张静一生活小技巧,比如下值了泡泡脚,裹脚布要多缠一些,范阳帽子里也要多垫一层软垫。  

一连许多日子,张静一对于天启皇帝恶劣的生活习性可谓是深恶痛绝。  

正午用完了午膳之后,天启皇帝往往会在勤政殿看一些内阁大臣的票拟,或是做一些小木工。  

当然更多的时候,是等日头下山之后,操起刀剑来起舞。  

偶尔会骑上马,带着一群强壮的宦官们练习马术和弓箭。  

似乎这位天启皇帝永远都是精力充沛的,这倒与张静一通过一些历史片段所了解到的有些不一样。  

司礼监。  

魏忠贤总会在这个时候,埋头看一些内阁送来的票拟。  

大明朝的权力机构像是一台老旧的机器。  

天下发生了什么事,通过官员上奏送到内阁。  

内阁的大学士们,相当于半个宰相,对这些奏疏进行批阅,在看过奏疏之后,再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奏疏之下写上自己的建言,这便是所谓的票拟。  

形成票拟之后,再经过通政使司送进宫里,送到皇帝的手里!  

皇帝看奏疏的同时,再看看内阁大学士们的建议,选择是否按照阁臣们的意见去办。  

若是皇帝觉得阁臣们的票拟没有问题,则送司礼监进行批红。  

魏忠贤乃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每一个内阁的票拟,都需他来过问。  

显然他很珍视这一份权力,所以会在这上头花上很多心思。  

这一坐,魏忠贤便花费了两个时辰,等他抬头起来时,忍不住活络了有些酸疼的胳膊,却见几个宦官,正恭顺的站在角落,随时听候自己的差遣。  

魏忠贤突然想到了什么,便道:“那个张静一怎么没有动静了?”  

小宦官没有想到,九千岁居然还记挂着一个小小的锦衣卫百户。  

小宦官支支吾吾地道:“这…”  

魏忠贤面上古井无波,淡淡道:“没来拜见咱吗?”  

“没,没听说过,倒是听说他主动请缨去西苑当值了,还听说他人缘好,西华门钟鼓楼的郑千户很喜欢他,说他是个人才,传闻是张静一送了他礼。”  

魏忠贤冷哼一声,就没有再说话了。  

小宦官顿时紧张起来,九千岁这是什么意思?  

良久之后,魏忠贤又低头看票拟,却冷不丁的慢悠悠道:“人拜错了庙门,可是要贻误终身的啊。”  

小宦官不敢搭腔,心里却明白了。  

九千岁还是爱惜人才的。  

当然,九千岁更爱面子。  

一个传旨的太监,那张静一送了珍珠,一个小小的千户,他也凑上去送礼。  

可九千岁这儿,却是丝毫动静都没有。  

九千岁稀罕你这一点礼吗?  

当然,稀罕还是稀罕的,谁不晓得九千岁爱银子呢。  

可…你见人就送,进了宫来,却一点表示都没有是什么意思?  

也难怪九千岁心里惦记着了。  

毕竟当初希望有多大,现在失望就有多大。  

小宦官意味深长地看了九千岁一眼,却见魏忠贤此时似已忘了这件事,浑然忘我的,又拿起票拟看得入神。  

练剑。  

骑马。  

做木工。  

继续练剑。  

做木工。  

张静一这木桩子,每日所见所闻,大抵都是如此。  

他已开始觉得天启皇帝有点二了,这人脑子有问题啊。  

做昏君难道不该有点做昏君的觉悟?  

酒池肉林搞起来啊。  

又是熬夜。  

夜半三更。  

张静一乖乖的站在这勤政殿外。  

却见一个黑影,骑着马,带着一长串的宦官们来。  

来人下了马,立即有宦官小心翼翼的上前,掏出了手巾,给来人擦拭着额上的汗液。  

这人气喘吁吁,任宦官摆布之后,显得很兴奋,随即道:“尔等看朕今日的剑法是否又精益了!”  

一旁的宦官们纷纷翘起大拇指:“陛下剑术如神,天下无出其右。”  

皇帝却显得很不满意,咕哝着道:“朕有自知之明,不过比寻常人好一些罢了。想来朕的剑术,无论如何也及不上那斩杀了赵贼的张静一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