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首战倭国(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山多岩,不适合骑兵作战,与契丹地形大不相同。”

孟怀良站到两人中间,道:“两位将军不必争吵,大帅、副帅和薛教习早定好战略,我等只需照办即可。”

黑齿常之忙问:“什么战略?”

孟怀良当即将武承嗣三人的作战计划说了。

……

一个月后,倭国,近江王宫。

御殿之内,大海人高坐上首,伸筷子夹了一口白米饭,然后又夹了一口鱼。

将鱼肉放在酱料里面蘸了蘸,放入嘴里,顿觉一股美味传遍整个口腔。

坐在下首的藤原义茂一直偷瞧着他表情,见他吃鱼后脸露笑容,当即叫道:“美味!这鱼做的太美味啦!”

大海人微微一笑,正要说话,忽然瞧见武三思将筷子放下,脸露嫌弃之色。

“武君,这鱼做的不合你胃口吗?”他问。

武三思急忙道:“没有,只是……只是在下中午吃坏了东西,肚子有些痛,所以才……”

大海人道:“那你还好吗?要不要本王召御医给你看看?”语气极为关切。

武三思强笑道:“没事,可能……可能只是水土不服吧。”

大海人点头道:“那便好。”一边伸筷子又夹了块咸萝卜,一边若无其事的说:“武君,昨晚你派去唐朝的探子是不是回来了?”

武三思暗骂一声,脸上堆笑道:“是的。”

藤原义茂哼了一声,道:“武君,既然回来了,为何不将打探到的情报告诉大王?”

武三思犹豫了一下,道:“这个,因为消息还没有确认,事关重大,在下怕弄错了,所以不敢冒然告诉大王。”

大海人淡淡道:“无妨,只要是唐朝的消息,尽管告诉本王,是真是假,本王自会判别。”

武三思咽了口吐沫,道:“据……据我手下人侦查,扬州水军……似乎正在整军备战,很可能要攻打我国。”

他自从被抓到倭国后,受到大海人重用,封为了近侍大臣。

在大海人要求下,他写信去唐朝,召集以前随从。

虽然大部分随从都不肯来,但也有少部分忠心之人漂洋过海,被他组建为情报小队。

藤原义茂怒道:“什么?我们还没有去打他们,他们竟敢来打我们?真是岂有此理!”

其他几名倭国大臣也皆露出愤慨之色。

惟有一人面露忧色,道:“唐朝实力强大,若是真的打过来,只怕不易对付。”

藤原义茂大声道:“小岛秀男,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唐朝就算再强,难道比我们倭国军队还强吗?”

武三思急忙咬紧牙关,生怕不小心笑出声来。

小岛秀男沉声道:“藤原君,咱们倭国士兵虽然骁勇善战,但对上唐人并无必胜把握,倘若失败,又该如何?”

藤原义茂怒道:“混账!还没开打你就说丧气话,我看真打起来,你一定当逃兵!”

小岛秀男也怒了,正要反唇相讥,大海人一拍桌子道:“够了,都住嘴!”

他目光在众人身上环视一圈,冷冷道:“唐朝是很强,但我们大倭国更强!这次,我们就要让周边所有国家都认识到这一点!”

众官员齐声高呼:“大倭国最强!大倭国最强!”武三思也跟着喊了两嗓子。

凡是认为倭国不如唐朝的官员,早就随着中大兄的死,一起被大海人给清洗了。

大海人一抬手,众人立刻安静。

他话锋一转,道:“但是,在对付唐朝之前,我们需要先消除内患。”

目光猛的射向藤原义茂,冷冷道:“藤原君,已经有半年了,为何还不能将志贵的首级拿到我面前?”

志贵是中大兄的儿子,自从中大兄被大海人害死后,中大兄支持者拥护志贵为大王,企图对抗大海人。

双方一番争斗后,志贵一方落败,逃离近江,在倭国各地拉拢反动势力,企图对抗大海人。

藤原义茂急忙出列,叩首道:“卑职无能,请大王降罪!”

大海人沉声道:“如今唐朝威胁迫在眉睫,咱们可不能再有半分懈怠了。从今日始,我等要齐心合力,尽早灭掉志贵这帮逆贼,然后才能迎头痛击唐军,明白吗?”

小岛秀男道:“大王,要不要召回攻打高丽的军队。”

大海人道:“不行!那边战事顺利,只要帮新罗打下高丽,就能切断唐朝与百济的联系,咱们就能拿下百济了!”

小岛秀男叹了口气,不敢再劝。

大海人望着武三思,道:“武君,你可知唐朝为何会突然攻打我们倭国吗?”

武三思想了想,道:“也许……也许是……”

他心中认为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毕竟领军的是武承嗣,两人虽然近来不和,但毕竟是堂兄弟,以前的情分还在。

但这样一说,倭国人只会将他当做更大筹码,必将他监视得更严,想逃回唐朝就更难了。

“也许是因为他们知道您驱逐了中大兄,成为倭国君主,所以才兴师讨伐。”

“哦?为何本王成为倭国君主,他们就来讨伐呢?”

武三思拿出看家本领,拍马屁道:“唐朝朝野上下都知道中大兄软弱,故而他当大王时,谁也不将倭国放在眼里!”

大海人面露笑容,明知故问道:“难道我当上大王,就不一样了吗?”

“当然不一样,以您的天纵之才、英明神武,唐人担心倭国在您手中变得太过强大,所以才来讨伐。”

大海人一声大笑,道:“哈哈,唐朝人倒很有先见之明,只可惜他们打错主意了,攻打倭国不会削弱我们,只会削弱他们自己!”

接下来两个月,大海人调动全国军队,四处围剿志贵的叛军。

然而中大兄毕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