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下子六耳(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是说,猕猴王的境界,其实与徐泽是同一阶梯的,  

那么徐泽想要猕猴王臣服是不可能的,但是合作绝对没有关系。  

猕猴王称通风大圣,来去飘忽,神出鬼没,变化多端,机敏过人,耳聪目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然而徐泽还知道他的跟脚,六耳,  

没错,猕猴王,就是西游之中的六耳猕猴。  

这一点,其实从两者的神通上就可以看出,  

在西游之中,如来曾说,这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  

这和猕猴王的神通,几乎是一样的。  

同样为猴类,同样为天仙,同样使用棍棒般的武器,再加上六耳猕猴和猕猴王几乎相同的天赋,  

这种巧合根本不是巧合,就是同一个猴子。  

六耳手中的武器,叫随心铁杆兵,乃是太上老君由万年玄铁精华炼制而成,其威能不在如意金箍棒之下。  

如意金箍棒与随心铁杆兵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即是大小如意。  

而六耳猕猴知道之所以能够拿到太上老君的武器,其实他本身,就是有很强的后台。  

这六耳猕猴,乃是先天神圣之一,比孙悟空出世要早上许多,于封神之前,就已现世,  

但在封神之前,六耳猕猴并没有在洪荒中大显身手,  

原因很简单,在他出世后,就拜入了三清之首,道德天尊门下,隶属人教。  

当然,他并非道德天尊实际上的徒弟,而是相当于护法神兽一般的存在。  

太上道德天尊的正式弟子只有一位,那就是玄都大法师。  

但追根究底,六耳猕猴也是跟太上道德天尊有很深的渊源。  

所以,在西游中真假美猴王那里,所谓如来佛祖将六耳直接拍死,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如来佛珠拍死的是六耳,跟猕猴王有什么关系?  

那么,现在的猕猴王,也就是六耳猕猴,他知道西游的存在吗?  

他肯定是知道,  

早在许久前,猕猴王就收到了玄都大法师的传信,知晓了西游的存在,  

而能够成为西游其中一劫,也是主动前去的。  

而玄都大法师,作为三清之首,太上道德天尊的唯一正是弟子,他的实力,早就达到了大罗金仙的层次。  

只是因为太上道德天尊无为的观念,才在洪荒之中名声不显。  

当然,想要成就大罗,哪怕如玄都,也是无法避开功德的存在,  

毕竟所谓大罗,首先就要得到天地认可,  

说起玄都大法师这个名字在人族几乎无人知晓,  

但众所周知,大佬都喜欢开马甲,  

在人族中,孔子这个名字,那就是家喻户晓了。  

没错,孔子就是玄都大法师的马甲,  

也正是因为孔子这个马甲,玄都大法师才能证道大罗境界。  

创立儒门的孔子,自然获得了惊天功德。  

而且此刻,玄都大法师依旧于洪荒之中,他可不是圣人,三界中玉帝如来都要给其脸面。  

六耳猕猴能够参与进西游中,还能打到地府灵山都丝毫不畏惧,自然是后台邦邦硬。  

六耳猕猴化为孙悟空,诸天人众不能辨别,二人打打闹闹到了阴间地府,十大阎王也不能分辨。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遂让谛听出来辨别,谛听即时俯伏在地,须臾对地藏菩萨道:“怪名虽有,但不可当面说破,又不能助力擒他。“  

地藏道:“当面说出便怎么“  

谛听道:“当面说出恐妖精恶发,搔扰宝殿,致令阴府不安。“  

又问:“何为不能助力擒拿“  

谛听道:“妖精神通与孙大圣无二。幽冥之神能有多少法力故此不能擒拿。“  

地藏道:“似这般怎生祛除“  

谛听言:“佛法无边。“  

谛听为神兽,可听天地万物之声,它自然知晓六耳来历,所以不敢说,也不能说。  

当然,最后六耳和孙悟空打上灵山,六耳被如来佛祖降服后,遭孙悟空一棒子打死,那不过是演给他人看的。  

且不说六耳跟脚后台之强硬。  

单说能和孙悟空打个不相上下,同为天仙层次,哪怕六耳任由孙悟空打,也不可能一棍子打死。  

孙悟空之所以一棍子上去,只是因为他看到如来所谓的降服,其实上就是偷梁换柱,直接把六耳挪移走了。  

而留在灵山上的六耳,不过是六耳的一根猴毛所化,  

掌握同样神通的孙悟空,自然能够看出来,气不过一棒子下去,将这猴毛打灭。  

其实说起来,六耳跟孙悟空有着不小的渊源,  

在很多人看来,这孙悟空会的,六耳都会,好像是六耳学的孙悟空一般,  

实则不然,  

某种意义上来说,六耳比会孙悟空会的更多,  

猴子会七十二变,而六耳实际上,天罡三十六变,地煞七十二变他都会,  

甚至道家护法神通,八九玄功,六耳也是会的。  

菩提祖师教给孙悟空的法术,六耳几乎都会,因为这都属于道家神通,而作为太上道德天尊门下护法神兽。  

秘籍功法对于六耳来说根本不缺,而实际上,菩提祖师教孙悟空的法术神通,很多情况下也是参考了六耳的。  

这也是为什么两个猴子之间的法术神通几乎一模一样,加上同为混世四猴之一,根本难以判断。  

因为太上道德天尊无为而治的观念,所以对于门下护法神兽六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