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高,实在是高(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下浓墨重彩?  

原本还不想过多参与此事的王大宇,在范永斗的言语引诱之下,也逐渐迷失了自我,满脑子都是自己助王朴夺取宣镇兵权,强兵在手,封侯拜相指日可待,那自己也将被族谱大书特书一番。  

不过,利欲熏心并未完全冲去他的理智,王大宇神情兴奋地答道:“范大家能如此抛却私念,全心全意为我山右各家打算,大宇真是由衷的钦佩。  

至于我那族亲之事,大宇记在心上,必定会尽心尽力,全意促成此事,若能就此一举扳倒张诚这个独夫,与我、与范大家、与在座诸位好相与,都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哼。北路那些个见利忘义之辈,与姓张的一个鼻孔出气,极尽攀附之能事,将我等视作无物。”  

范三拨对于北路商家的印象极为不好,缘由无他,只因当初他曾往北路联络各商家,拒缴商税,抵制军票,却未获得多数的支持。  

虽也有些不开眼的商家,以为张家口范家实力不凡,在宣府、乃至京师都有关系,想必可以对抗张诚,而与之私下结盟,未曾想张诚的屠刀可不认识范家,最终一个也没能活下来。  

这期间,范三拔在北路也曾亲自登门拜访过张诚,只不过,他们无论如何都不允许张诚插足张家口的边贸,双方最终也是不欢而散。  

此后,张诚便私开独石关口与北虏各部贸易,虽为张家口的山右商家所不喜,却也拿他没有办法。  

而今却形势有变,原本张诚的势力只在北路与东路地方,并不能威胁到他们在张家口的利益,可现在却有所不同,一旦张诚在宣府站稳了脚跟,必然会对张家口的山右商家采取行动。  

正是基于这一判断,范家父子才不遗余力的撺掇各大商号,联合一起将张诚扳倒,以求永保张家口走私利益为山右商家所有。  

现在,只听范三拔继续说道:“待我等铲除张诚,迎了王总兵坐镇宣府,定要给北路这些忘恩负义之徒些颜色瞧瞧!”  

众人直讨论到天黑后,用过了晚饭才陆续散去。  

送别各位大掌柜和家主,范三拔伺候着父亲回了卧房,毕竟年岁大了,如此操心劳力一整天,范永斗也是深感乏累。  

此刻,卧房内只剩下范家父子二人,范三拔扶着老父亲上了床榻,自己坐在床边的小凳上,问道:“父亲,您觉得此番有多少胜算?”  

范永斗躺在床榻之上,闭起了眼睛,似在休息,又似在沉思,片刻后,忽然开口说道:“张诚不比别的军将,人家只要吃上咱们的供奉就好,他却是连骨头带皮全给收了去,这是要断了咱的活路啊。  

何况大清国那边也有消息传来,要我们配合搞掉张诚,只要这事成了,以后在大清国便有我范家的一席之地。”  

“父亲就坚信这大清国一定能入主中原嚒?”  

面对范三拔的询问,范永斗笑了笑,一脸不屑地说道:“大明虽大,却已如风烛残年,从京中内阁到各省府疆臣官将,虽满嘴仁义道德,却无一人是真心效忠朱明皇上。  

上不思忠君报国,下不想守境安民,整日间勾心斗角,朋比为奸,挖空了心思赚取钱财,流贼来了逃的逃,投的投。  

反观大清国,却是一派振兴之象,上至君王黄台吉,再到满朝王公,下到各官各将,无不以杀敌扩境为功,政令朝发夕至,无一人敢于拖延。  

正所谓‘万众合心,齐力断金’,你不见数万清国勇士,在我京畿要地纵横弛聘,犹入无人之境?我看这大清早晚会取代朱明,成为天下共主!”  

“可是父亲,去年底的辽东征战,咱不是还打了个大胜仗嚒?”  

“哼。”  

范永斗脸上登时显出一丝怒意,他愤愤道:“整个官僚体系,从上到下都已烂进骨子里,还能指望他有何作为嚒?  

就好比将死之人,还会回光返照一样,照我大抵如此,一两场胜利于事无补,只要还是这帮子贪财怕死的官将还在,乌烟瘴气的局面终是改不了啦。”  

“父亲以为李闯能成事否?”  

“流贼终归是贼,只知破坏,不事生产,就算猖獗一时,终究难成大事,就如唐末之黄巢,扫荡了大半个唐朝,可最后又是何样下场!”  

范三拔点了点头,最后又问道:“父亲,咱们扶王朴当上宣府总兵,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张诚?”  

“哈哈哈…”  

范永斗眼中满是奸邪的阴鸷之色,一脸桀笑地说道:“等扳倒了张诚这贼子,再将他在军中的几个嫡系也除掉。  

那时王朴孤身一人来宣府任总兵,咱正好趁机将商队护卫里几个管事,以及那几个听话的守备、千户,安插到军中任要职。  

将来有事,振臂一呼,那些个丘八又有何见识,一帮‘有奶便是娘’的泥腿子,还不是跟着发饷的走?”  

“高,实在是高!”  

范三拔眼中满满的兴奋之色,继续说道:“到了那时,这宣府可就姓范啦。”  

一众山西商人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他们的阴谋诡计之时,永宁伯张诚正陪着辽东来的客人,行在往北路而去的路途上。  

他们虽未急着赶路,但却也不曾耽搁,行至龙门卫正好赶上风沙,便提早留驻城内歇脚,也正是在此处,再次收到了朝廷调兵入豫援剿闯贼的檄文。  

时光略往前移。  

正月中旬,河南,陈留。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