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督臣教我,督臣救我啊(2/3)
礼法之事,甚或有损于朝廷之威望,但其目的也只是为了给朝廷养一支强兵劲旅而已。
‘又想马儿跑得快,又不给马儿吃饱’,试问何人能做到如此呢?”
巡抚江禹绪也觉得张福臻的话有些道理,但在他的内心之中,仍然对张诚存有很大戒心,不由开口为自己辩解道:“话虽如此,可宣府将士心中只知永宁伯,而没有朝廷,没有当今皇上,总非好事,若将来生出变故,恐不是督臣与下官可以担待的啊。”
张福臻并没有立即接他的话,而是伸手取过茶盏,慢悠悠地喝了起来,片刻后,他才开口道:“仲平,如何保证,你之所见就不是表象呢?
就拿私下与虏贼互市而言,但凡位处边塞各将,又有几人不如此,国朝可曾因之而处罚了何人,还不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再如乖张跋扈,不守礼法,私设封赏,藐视上官等种种,又有几个出镇总兵不是如此,仅仅单凭这些怎能判定永宁伯对朝廷和皇上的不忠?
永宁伯为我大明历次血战,尤以十一年巨鹿之战,最为惨烈,而今仅凭猜测,就敢断言其对朝廷、对大明、对皇上不忠,却如何使人信服。
更何况,永宁伯之与朝廷、与皇上,那可是犹如希望一般的存在,就算要防备他生出异心,那也是内平流寇,外灭虏贼之后,方能考虑之事。”
江禹绪闻言,也觉有些道理,但却仍是担心地说道:“只恐那时再考虑,就为时晚矣。”
张福臻却有些不以为意地说道:“我大明太祖起于布衣,于历朝历代之中,得国最正。
且至今,立国已有两百七十余年,福泽天下苍生,深得士民之心,基业稳固如斯,岂是轻易可以撼动?”
他抿了一口清茶,才又继续道:“而今,我大明之难,不在税收钱粮,亦不在官吏混馈,首在流寇,次在虏贼,若能平灭,则天下安定,未必不能渡此难关。
永宁伯,终归还是大明的伯爵,其以大将军之名,号令天下精兵,如真能一举平灭流寇,驱除虏贼,稳固辽东防线,使天下苍生安定。
那时再整肃朝纲,着力抚慰民心,恢复生产,使民力回复,就算永宁伯心有异志,然大乱才歇,民心思安,况以宣府边地,就算再是繁华,又能有多少人丁,他能有何作为?”
江禹绪显然对于张福臻的话并不十分认同,只见他张嘴砸巴砸巴了几下,但一时之间又觉无话可说,那神情极其古怪。
这一切自然逃不脱张福臻的眼睛,他放下茶盏又继续说道:“仲平,伱也知方今永宁伯于辽东建功归来,正受宠于君前,且又是我朝平贼灭奴之希望,正如国之柱石。
就算其在宣府行事乖张,骄横跋扈,甚至有所逾越,那又如何,你将这些事情奏报上去,朝堂上那些阁老部堂老爷们还不为此吵翻了天。
然若因此而治了永宁伯的罪,难道还能靠朝堂上的阁老和部堂们去剿贼不成?”
总督张福臻的话语,句句直戳江禹绪的内心,他越听越觉心慌,豆大的汗珠也渐渐自额头向下滴落。
“若真是如此,阁老和言官们必然主张拿问永宁伯,而皇上也必定会保下永宁伯,以使之为国朝效命,内平贼,外御奴。
朝廷上君臣互不相让,地方上各镇总兵也必会人心惶惶,那时又指望哪个平贼御奴?
是你去?
还是我去?”
张福臻的语气越来越重,江禹绪的心也是越来越慌乱,他惶恐地答着:“这…这…”
“现如今,闯逆横行中州大地,就几近无人能治,半个豫省也几乎尽入贼寇掌中,数百万民众为之裹挟,成军者已近数十万众,大有撼动国朝基石之态。
若真到了那时,先不说永宁伯有没有异心,只其不能再出兵挡贼这一点,便是置我大明于死地乎。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便是你江禹绪!”
“督…督臣…”
江禹绪心慌至极,他颤声说道:“督臣教我,督臣救我啊…”
张福臻长途跋涉来到赤城,两日里虽行在斋戒之事,但仍参与埋葬阵亡将士的仪式,又连番接见各官各将,也未得好好休息。
而今日公祭过后,便往参将署中议事,接着又有酒宴,折腾了一整日,早就十分疲惫,适才话也说得多了些,这时便觉心累,自也不愿再多言。
因此,他只淡淡说了句:“各按其事,但只哄着永宁伯前往镇城,完成交接,尽速出兵豫省剿贼,便是替皇上分忧啦。
于国,亦是大功一件!”
总督张福臻言毕,便轻举茶盏,做出送客之意。
江禹绪能做到一地巡抚,疆臣一流,自也不是个混人,如何不懂张福臻话中之意,又如何看不出他送客的举动。
当下,起身抱拳道:“禹绪得蒙皇上信重,遣来巡抚宣府地方,自当为国解忧,为皇上尽忠职守,必竭力相助永宁伯,尽速出兵豫省,援剿闯逆。
督臣今日多有劳累,还请早早歇息才是。禹绪这就告辞了。”
出了偏厅,冰冷的夜风不住吹打他的身躯,江禹绪直接打了一个激灵,身体也是一阵颤抖,在旁边服侍的家仆人忙上前,一把将他扶住。
他在冷风中缓缓前行,一边用衣袖擦拭着额头的汗珠,心中却仍是惶恐不已。
就在江禹绪惊出一身冷汗,心情惶恐地离开察院署时,赤城堡参将署中的酒宴却正在
‘又想马儿跑得快,又不给马儿吃饱’,试问何人能做到如此呢?”
巡抚江禹绪也觉得张福臻的话有些道理,但在他的内心之中,仍然对张诚存有很大戒心,不由开口为自己辩解道:“话虽如此,可宣府将士心中只知永宁伯,而没有朝廷,没有当今皇上,总非好事,若将来生出变故,恐不是督臣与下官可以担待的啊。”
张福臻并没有立即接他的话,而是伸手取过茶盏,慢悠悠地喝了起来,片刻后,他才开口道:“仲平,如何保证,你之所见就不是表象呢?
就拿私下与虏贼互市而言,但凡位处边塞各将,又有几人不如此,国朝可曾因之而处罚了何人,还不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再如乖张跋扈,不守礼法,私设封赏,藐视上官等种种,又有几个出镇总兵不是如此,仅仅单凭这些怎能判定永宁伯对朝廷和皇上的不忠?
永宁伯为我大明历次血战,尤以十一年巨鹿之战,最为惨烈,而今仅凭猜测,就敢断言其对朝廷、对大明、对皇上不忠,却如何使人信服。
更何况,永宁伯之与朝廷、与皇上,那可是犹如希望一般的存在,就算要防备他生出异心,那也是内平流寇,外灭虏贼之后,方能考虑之事。”
江禹绪闻言,也觉有些道理,但却仍是担心地说道:“只恐那时再考虑,就为时晚矣。”
张福臻却有些不以为意地说道:“我大明太祖起于布衣,于历朝历代之中,得国最正。
且至今,立国已有两百七十余年,福泽天下苍生,深得士民之心,基业稳固如斯,岂是轻易可以撼动?”
他抿了一口清茶,才又继续道:“而今,我大明之难,不在税收钱粮,亦不在官吏混馈,首在流寇,次在虏贼,若能平灭,则天下安定,未必不能渡此难关。
永宁伯,终归还是大明的伯爵,其以大将军之名,号令天下精兵,如真能一举平灭流寇,驱除虏贼,稳固辽东防线,使天下苍生安定。
那时再整肃朝纲,着力抚慰民心,恢复生产,使民力回复,就算永宁伯心有异志,然大乱才歇,民心思安,况以宣府边地,就算再是繁华,又能有多少人丁,他能有何作为?”
江禹绪显然对于张福臻的话并不十分认同,只见他张嘴砸巴砸巴了几下,但一时之间又觉无话可说,那神情极其古怪。
这一切自然逃不脱张福臻的眼睛,他放下茶盏又继续说道:“仲平,伱也知方今永宁伯于辽东建功归来,正受宠于君前,且又是我朝平贼灭奴之希望,正如国之柱石。
就算其在宣府行事乖张,骄横跋扈,甚至有所逾越,那又如何,你将这些事情奏报上去,朝堂上那些阁老部堂老爷们还不为此吵翻了天。
然若因此而治了永宁伯的罪,难道还能靠朝堂上的阁老和部堂们去剿贼不成?”
总督张福臻的话语,句句直戳江禹绪的内心,他越听越觉心慌,豆大的汗珠也渐渐自额头向下滴落。
“若真是如此,阁老和言官们必然主张拿问永宁伯,而皇上也必定会保下永宁伯,以使之为国朝效命,内平贼,外御奴。
朝廷上君臣互不相让,地方上各镇总兵也必会人心惶惶,那时又指望哪个平贼御奴?
是你去?
还是我去?”
张福臻的语气越来越重,江禹绪的心也是越来越慌乱,他惶恐地答着:“这…这…”
“现如今,闯逆横行中州大地,就几近无人能治,半个豫省也几乎尽入贼寇掌中,数百万民众为之裹挟,成军者已近数十万众,大有撼动国朝基石之态。
若真到了那时,先不说永宁伯有没有异心,只其不能再出兵挡贼这一点,便是置我大明于死地乎。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便是你江禹绪!”
“督…督臣…”
江禹绪心慌至极,他颤声说道:“督臣教我,督臣救我啊…”
张福臻长途跋涉来到赤城,两日里虽行在斋戒之事,但仍参与埋葬阵亡将士的仪式,又连番接见各官各将,也未得好好休息。
而今日公祭过后,便往参将署中议事,接着又有酒宴,折腾了一整日,早就十分疲惫,适才话也说得多了些,这时便觉心累,自也不愿再多言。
因此,他只淡淡说了句:“各按其事,但只哄着永宁伯前往镇城,完成交接,尽速出兵豫省剿贼,便是替皇上分忧啦。
于国,亦是大功一件!”
总督张福臻言毕,便轻举茶盏,做出送客之意。
江禹绪能做到一地巡抚,疆臣一流,自也不是个混人,如何不懂张福臻话中之意,又如何看不出他送客的举动。
当下,起身抱拳道:“禹绪得蒙皇上信重,遣来巡抚宣府地方,自当为国解忧,为皇上尽忠职守,必竭力相助永宁伯,尽速出兵豫省,援剿闯逆。
督臣今日多有劳累,还请早早歇息才是。禹绪这就告辞了。”
出了偏厅,冰冷的夜风不住吹打他的身躯,江禹绪直接打了一个激灵,身体也是一阵颤抖,在旁边服侍的家仆人忙上前,一把将他扶住。
他在冷风中缓缓前行,一边用衣袖擦拭着额头的汗珠,心中却仍是惶恐不已。
就在江禹绪惊出一身冷汗,心情惶恐地离开察院署时,赤城堡参将署中的酒宴却正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