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杨达甫老持沉稳、陆举之铤而走险(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条与杨维聪截然不同道路。  

他选择手把手,教授朱厚熜如何中兴皇明,而不是选择八方石磙,推一下动一下。  

当然,其策论虽给予解决之法,但确不会讲述太明,太深,以免引起朝臣忌讳,更是给自己一个机会。  

他需要皇帝时时刻刻记住此事,这样才不会在三百进士里面,泯然于众人之间。  

这也算是他打的一个小小的算盘。  

陆釴这篇文章,众人细细品嚼一番之后,掌如雷鸣鼓动,连杨维聪亦然。  

如若说杨维聪之论,立意鲜明,文辞华丽,问答之间,俱含古之圣人治国理政之法。  

那陆釴此策,则是犹如古王手把手,教授今王治国,至于硬说分出高低,明显陆釴略胜一筹,盖陆釴不仅有论,且还有策。  

然陆釴有些急于求成,冒险一试之法,给其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  

科举为的是什么?  

乃是为皇帝选材,而不是为皇帝选老师。  

天子老师只能是天道、祖宗,而绝不能是人臣。  

只有天子咨询,臣子备为解答、解惑,而不能在题卷之上,真的就答复如何如何处之。  

若是寻常皇帝还则罢了,若是碰到一个脑回路异于常人之帝,必然有妄议朝政之嫌。  

固然大明会典·卷之77·科举通例有令:「乡试中式,行省咨中书省,判送礼部会试,其中选者上亲策于庭,第其高下,五经义限五百字以上,四书义限三百字以上,论亦如之,策惟务直述,不尚文藻。」  

然这是皇家所定,真要到了那一刻,祖宗成法,完全不会管用。  

即使不会被罢黜,也有被冷藏可能。  

故而陆釴此次廷试,则带有一丝不稳定,很难判定此次到底何人策论高明。  

但只以策论而言,陆釴策论绝对上佳之作,如果此次不杀出一匹黑马,陆釴极有可能为三鼎甲…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