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王尚书同意简拔、梁阁老心生退意(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心有定计的王琼,心中一咬牙一跺脚,然后拱手答复朱厚熜:“臣以为,可!  

本来这外官简拔入玉堂,乃天子特赐,昔日解文毅(缙)为建文所简拔入翰林,杨文贞(士奇)为太宗简拔,皆是如此。  

今圣人垂问老臣,实乃陛下重视朝臣之意,然而此事非臣下所能断之,故恭请圣裁!”  

朱厚熜面漏微笑,轻轻颔首,又转问梁储:“梁先生以为可否?”  

梁储捻捻胡须,知道避无可避,随后不疾不徐回答:“此事臣不敢苟同,翰林院乃清流之地,国朝清流首重翰林、次重科道、再次部曹,昔日解文毅、杨文贞之事,乃国朝初创,故而有之。  

今祖宗成法已成定例,若贸然行之,恐殊为不美,是故臣请陛下从如王吏部此前所议,可授长史袁宗皋为江西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足以彰显圣人厚赏之恩。”  

作为清流出身,成化戊戌科(十四年)会元,殿试二甲第一名,随后以庶吉士,历经几十年著史、著书的清流。  

实在看不上,如王府长史这等此生无存进的外地官。  

别说梁储看不起,就算是每科吊车尾,同进士出身的进士,也对王府长史一职避之不及。  

如今因为皇帝骤然富贵,袁宗皋能从五品一跃三品封疆大吏,已经是天恩,如何敢侵染玉堂清贵之地?  

再而言之,袁宗皋在京城,绝对属于祸患。  

哪怕此辈是圣人门徒,学的也是孔孟之道,更兼之还是同进士出身。  

看似与文官一体。  

可实际上,文官百分之九十人,乃至一百都不会喜欢袁宗皋!  

此非因为其出身问题。  

乃是因为袁宗皋曾为皇帝老师。  

这对众人而言,则绝对是个晋升拦路虎。  

若无袁宗皋,皇帝需要咨询大事,则必然需要垂问朝中重臣,如此一来大家都有机会与皇帝靠近,拉拢关系。  

可若有了袁宗皋,陛下事事请教袁宗皋,也就并没有在座之人的事。  

这些担忧并不是无中生有,乃是因为袁宗皋乃皇帝潜邸之师,势必信其比信朝臣更多,故而每逢垂问,不会越过袁宗皋而再垂询朝臣。  

因此,袁宗皋必然无人喜欢。  

且袁宗皋到底秉性如何,大家也不甚清楚。  

若非此次皇帝从藩府入京,则袁宗皋此人,朝廷百官能认识者,或闻其名者,绝对不会有太多人。  

因为旧识,便很容易变成佞幸。  

文人成为幸臣,而且作恶多端者,历代数不胜数,众人不能不引以为戒!  

如此一来,不管从任何方面,则除皇帝与兴王藩府旧人以外,无一人想要袁宗皋,继续待在京城。  

更别谈,进入翰林院这般清贵之地。  

是故梁储首先就站出拒绝。  

但话说到一半,其话锋一转:“然诚如王部堂所言,此事皆由圣裁!”  

梁储一番话,既符合梁储身份,也符合梁储习惯,故而朱厚熜倒是没有太大以外。  

明代内阁大学士,其本质无权决定朝政,盖其非宰相,无法开府治事,设立僚属,只有票拟一种能力。  

但也并非以为真的毫无权利,不过其权利归类一言则是“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十六个字而已。  

便是指,为皇帝参赞某些事情可否行之,规劝天子,校检、差发、查核奏本,票拟奏本意见,上批答复呈递天子决定。  

从而也就意味着,只要皇帝不答应,则内阁大学士只能沦落到吃干饭。  

且这个职位极为头痛,动辄可能为皇帝顶缸。  

但却因为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与皇帝亲近,有密揭特权。  

这也是明代内阁大学士,最好的特权之一。  

盖密揭不在通政司,奉天门的号薄上登记,除了内阁大学士与皇帝,旁人不得过目,向使直起居官,亦不可知晓。  

此属内阁大学士与皇帝间私话,不足外人道哉!  

是故万历野获编·卷七·内阁密揭曰:「中外大小臣工上封事,外有通政司,内则会极门,俱有号簿。  

惟内阁独得进密揭,盖心膂近臣,非百司得比。近日言路,遂指以为奸薮,欲尽行停格。  

不知转移圣意,全恃此一线,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竹语。且司礼诸大档,亦得借相公为重,以挽回于内,又非廷臣交结近侍者,可同日语。」  

足可见密揭特权之利,也可知何谓皇帝心腹之臣。  

故而哪怕进入内阁,实际权力在缩小,但却在信任程度之上,大大增加。  

信任增加,同时意味着,权利必然增加。  

因明代属于皇帝的时代,任何一个阶级,没有比皇权更加强大的存在。  

因此明代士大夫,才会挤破脑子想要闯入内阁辅政。  

并非内阁权利够大,乃是因为进了内阁,才有可能会增加权利。  

如此梁储本质无任何反对皇帝之权利,但其可以将自己的态度表达出来,即使日后因此事被攻讦,也不会让自己深陷泥潭。  

这也是梁储一贯作风。  

不然当年的镇国公、威武大将军南征之诏,他就不会签发,而是和杨廷和等人硬刚,得罪皇帝。  

当然,其中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因。  

那就是梁储准备致仕归野。  

梁储因为正德七年儿子,锦衣卫百户梁次摅,犯了杀人二百之罪。  

原因乃是南海县谭观福,有上百顷田,因为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