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大朝会请宽言官、杨廷和乞老归野(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深记袁宗皋,“勿要使国事动荡,当徐徐图之”之言的朱厚熜,听到杨廷和极力恳求之后,皱着眉头,但并未出声。  

眼见着新皇帝如此固执,若不及时加以规劝,恐又是一位正德。  

是故梁储、王琼等原本乐见其成的官员,此时却咳嗽一番,立马站出班位:“臣以为华盖殿大学士杨廷和之言甚是!  

想我太祖高皇帝,文成武德,泽被四海,善待言官,设立科道,真主欲复祖、宗之治,则万万不可有此,因言获罪之举!  

天下圣明者,无过于君父!陛下初践大宝,攘除历年弊政,此三代圣王亦难企及,何以今日却自毁长城邪?  

伏望圣人聪明天祚,万勿以宵小而有损圣德之名,臣等翌日归于九泉,可笑颜面对祖、宗在天之灵也!”  

有了天官与内阁大学士打头,也就意味朝堂风向标,正在维护言官。  

此时无论是讨厌言官,或是喜欢言官者。  

多人走出班位,伏地顿首:“臣等期颐圣人垂怜,自古圣君未有因言治罪之举。  

我朝圣天子在位,是故清除弊政,中兴皇明指日可待,焉可因此小事,有伤陛下平明之理?”  

百官皆以杨廷和、梁储、王琼之言甚是。  

如果今日朱厚熜连言官都可轻易处置,来日处理诸人之时,又该如何对待?  

如此岂非再次变回正德年间?  

正德十四年,阙前所跪一百零七人,被杖毙者十余,其中还包括金吾卫、都指挥使佥事张英,跪于端门上谏,亦被施以廷杖八十后毙。  

这些事情才过去不到两年而已,大家可谓历历在目,如何敢掉以轻心?  

所谓兔死狐悲!  

连科道言官,被皇帝肆意处罚,而众人选择袖手旁观。  

翌日天子无故处罚自己,该当如何?  

言官吹毛求疵,风闻奏事,想让大家都成为圣人先贤,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的确足够烦人。  

然其也并非无用呀!  

当皇帝肆意欺凌自己之时,这些讨厌的人,同样能够为自己所用,上谏规劝天子。  

还有一个绝佳用处,那就是帮助自己打击政敌!  

官场上,基本没人屁股干净。  

即使干净的,找人抹黑一下,然后可以“无意”中泄露出去,言官必然恶狗捡屎,蜂拥而上!  

科道言官之职,便是如此,监察百司,规劝天子之用,故而明代争斗基本上,科、道基本每次率先冲锋陷阵,为他人做排雷兵!  

其中或有别有用心之徒,被人当枪使,不过也不可一言蔽之,就一定无赤胆忠心之辈!  

譬如科道言官规劝天子,其中有不乏有邀直买名之辈,然可一言概之,此辈皆是别有用心之徒?  

凡有脑子之人,皆不会如此想法!  

俗话有云:“一样米养百样人!”不外如是!  

如以偏概全,不是蠢就是坏!  

朱厚熜见文武群臣,合词共意,遂轻轻哼了一句:“今满朝文武合词劝谏,朕虽有心处置尔等,然思重臣之意,不予追究,希望诸君日后勿要无事生非,使朝堂无法安宁也!”  

朱厚熜放过言官,但不代表言官就此善罢甘休,各自依旧跃跃欲试,想要再行劾奏杨廷和!  

若说明代官员不怕死,也有不少,如正德年间弹劾刘瑾、规劝正德南巡、北狩,左顺门血案,杨继盛、海瑞等等,皆是前赴后继,不惧死亡。  

若说怕死的言官,同样也多如蝼蚁。  

但眼下不然,众言官摸清朱厚熜命脉,今上爱惜羽毛,必然不会太过苛责言官。  

心中有了主意的言官,瞬间腰板子也硬了起来,各自准备清清嗓门,来一场大明第一谏,不将大明自李善长之后第一奸臣骂死,誓不罢休!  

然而此时的科道言官,则内部意见发生了分歧,其中有人暗中示意同僚,暂且莫要急躁,当徐徐图之。  

遂言官在此时,皆迟疑一旁,未敢轻下决议!  

他们可并非愣头青,每个科道言官,最少也是在其他岗位,任期满后,再行迁至都察院及六科等衙门任职。  

至于说初出茅庐之人,则根本不会予以科道重任,新科进士,若想成为科道官员,首先礼部铨选便不会应允。  

正在科道言官、以及翰林院清流迟疑之时,杨廷和伏地而拜:“臣杨廷和启奏圣人,廷和本庸人之姿,仰赖大行皇帝仁德,不弃臣无能,授以一品之厚禄,参赞机要之职。  

今骤闻犬子不法,假借臣之威名,借阅国家典籍不归,细思之,盖此乃臣昏庸无能所致。  

廷和老迈昏阙,已然不堪重用,伏惟圣天子念臣略有薄功,允臣致仕还乡…  

杨慎大罪,当处之以刑,不然无法一振新朝纲领,乞求圣人明鉴千里…”  

朱厚熜此番做法看似恩待,但杨廷和久经宦海,这等小儿伎俩如何能够瞒得过他的法眼?  

朱厚熜之法无非就是将他放在火上炼烤。  

不然,何至于他加官进爵赏特权,连儿子都从翰林院编修,晋升翰林院侍讲,还直起居。  

要知道明朝自宣德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再也无人担任直起居一事,如此也就无起居注一说。  

时隔多年,眼前这个少年天子,突然让杨慎直起居。  

这并非恩典,乃是实打实的陷阱罢了!  

自汉孝武皇帝时有禁中起居注伊始,历代都偶有起居注流传,直到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始置起居令史,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