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外朝臣被人催命、两君臣暗议朝局(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他是从安陆而来,与朝中之臣,素无任何瓜葛,百官对之不熟,新君秉性、为人、神智何如,百官皆一概不知。  

又唯恐其年幼无知,再复正德之事,祸乱朝纲,暴政虐民;或是唯恐禄位不存,身家堪忧,故而准备联手抗衡,使其暂时听命百官之意,待新君成人,可自理朝政,再行还政。  

内在之意则是,这般凑拢班子联盟,看似坚固,实则脆弱无比,难以长久…  

“依先生看来,孤如何行事?”  

“大王于外朝之事,短时间内,杨阁老所议之事,可酌情允许,以大局为重,尊敬新都。  

然后多亲善梁顺德,以及王太原这些与新都不合之人,使其内斗,殿下从中把握,只需不让朝政拖沓,损耗国力即可。  

再之需孝顺慈寿皇太后,以己母而事之,尽大行皇帝未尽之孝,如此百官则认为,大王乃圣德之君!  

且亦使后廷与前朝关系逐渐变淡,如此杨阁老则无法以太后懿旨,孝道而压制殿下。  

亦需缓缓图谋司礼监,盖国朝之事,若无皇帝执政,或是批阅题奏,则皆有司礼监决之,此不可不防。至于拉拢亦惑铲除,则伏望圣裁!”  

袁宗皋良谋善言,只有五事耳。  

一、做小绵羊麻痹杨廷和,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二、挑起官员内斗,但要把控好,毋使朝政拖沓,国事糜烂,损人不利己之事,万不可为之。  

三、讲究孝道,做圣明皇帝,此百官则信服,认为新君有圣德,可以自行秉政,无须他人过多侵权。  

四、分化内廷、外廷合作,后宫张太后乃杨廷和最强盟友,惟有分化,方能逐个击破。  

五、图谋司礼监,因司礼监一旦与内阁相合,则题奏根本到达不了朱厚熜之手,故而需要将其握在手中。  

至于是拉拢,亦或铲除,则朱厚熜一人之事,袁宗皋根本无权替其决之,更不敢随意建言如何处置。  

“那梁储、王琼二人会为我所用?”  

朱厚熜有些信心不足,毕竟一开始他不能手握大权,对方会为他所用吗?  

袁宗皋则一副成竹在胸模样,娓娓道来:“此二人是老奸巨猾之辈,未必为大王效死力。  

梁顺德说不定还会避让,但是无关紧要,只需要二人拖上一段时间,等待官员起复,以及科考之后,殿下就有所用之人!”  

朱厚熜脑袋一片雾水,不知袁宗皋此言是何喻义,遂追问:“起复官员?”  

“大王登极之后,必然大赦天下,而杨新都也会建议殿下起复,当年被大行皇帝执政所罢黜的忠介之士!”  

“原来如此!”朱厚熜恍然大悟,随后再问:“那新科进士有何用?”  

“新科进士,本在去岁就该科中,却因大行皇帝南巡、重病、崩殂拖延至如今,大王登极之后,立即开科。  

所中之人,必然感恩戴德,大多进士会以殿下马首是瞻,是便有了自己微薄力量,这些人年轻气盛,也未受过大行皇帝恩典,自然极有可能不与杨新都为伍!”  

朱厚熜起身作揖:“多谢先生指点迷津,小子犹如醍醐灌顶!”  

袁宗皋只受半礼说道:“殿下圣龄不过十五,有的是时间。即使殿下如今拱手而治,到二十岁之后,还是能够亲政。所以万事莫要操之过急,以免引发社稷动荡,天下不宁!”  

“多谢袁先生提点,吾已清楚!”  

朱厚熜点了点头。  

袁宗皋自然不是说真的让他当傀儡,而仅仅是怕朱厚熜,因为急着掌权,搞出大问题罢了。  

“大王,杨阁老及百官在行宫外求见!”  

内侍的声音,让朱厚熜与袁宗皋二人面面相觑,杨廷和不是病了吗,怎么又来行宫?  

“传百官觐见!”  

“宣…觐见!”  

随后百官依次入列,趋步向前拜道:“臣…拜见大王!”  

“平身,不知列位臣公来此何事?”  

百官并未起身,而是跪地启奏:“臣等请大王,于京郊受笺,走大明门入奉天殿登极!”  

朱厚熜暗中看了看袁宗皋,见其微微颔首,遂一口答复:“可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