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倭国来使(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今天的时间有点长了…”刘辩和大臣们把第二个五年计划商量好,看了看外面,到底是大晴天的,看得出来都到晌午,“若没什么问题的话,就散朝吧!”  

大朝相当于例会,大家把一周的事情汇总汇总,商量商量,协调协调。  

从八点开到正午一点,五个小时,就算大家都有位置可以坐,那也不轻松。  

在有些电视剧,这个时候皇帝应该是赐宴。可问题各衙门中午,本来就是在皇宫进餐。  

大家都在南宫这边办公,御厨那边会为他们提供饭食。  

只有会议比较重要,上午可能商量不了,才有可能说赐宴,大家在大殿上将就一顿,然后该上厕所的去上厕所,回头继续开会。如今既然散朝,那大家回去吃饭就好,最多延迟点吃饭的时间。  

常侍宣布散朝,群臣是真的松了口气,两个半时辰,就算能坐着也不好受。  

好在前两年,随着犊鼻裈普及起来,大殿上的软垫换成软座,不再需要正坐,否则更要命。  

“丞相,这次的五年计划,数据是不是多了?”刚下朝,三个副相上来。  

“主要问题在哪里?”张钰反问了句。  

“劳动力不足!闲散的大多都移民了,就算农闲动员,也远远不足。”杨彪说道。  

这两年乞丐都几乎灭绝了,就算是残疾到无法工作的,地方官府都会收养。  

至于说老到干不动活的,那几乎没有,就前十年那情况,这种老人几乎都死了。  

眼瞅着许多地方经济开始复苏,于是各个作坊都一大堆订单,可工匠数量不够,或工人不够,可是急了眼。要说有些农民农闲也出来赚点补贴家用,可各地基建也需要人手。  

“这个问题已经考虑到了,之前不是已经商量过了么?”张钰有些疑惑的看向三人。  

“有吗?”三人有些疑惑,刚刚说了半天,该记录的都已经记录下来,自己漏记了?  

“明年开始对鲜卑下手,毕竟占据我们的雁门,云中和五原郡,这些都是要拿回来的。过程必然会有大量的俘虏。考虑到人手不足,那肯定是不能直接招募成汉民的。简单来说,明年开始,我们有多少劳动力,就看鲜卑和南蛮的俘虏有多少。”张钰回到。  

明年主要针对的,还是荆南那边的五溪蛮。历史上五溪蛮是帮助过蜀汉的,甚至族长沙摩柯还随军出战。对,就是那个射杀甘宁的沙摩柯。  

从长沙开始到交州,真正的走法是走水路,陆路都是山,而且到处都是蛮夷。问题河道就那么宽,贸易船只都不够走,更别说在河上捕鱼为生的百姓。  

是以要么拓宽水路,要么开发陆路,开发陆路有一点绕不开,那就南蛮。  

周代的时候,按照东西北南四个方位,将其异族命名为夷狄戎蛮,这也是孙权发现湾湾之后,取名为‘夷洲’的原因。  

越人也好,或者五溪蛮,南中蛮,交州的异族都好,基本都是‘蛮人’。司马迁《史记·楚世家》里就有记载,当时楚王就以‘蛮夷’自居。  

当然这里的蛮夷与其说是异族的意思,不如说是所处的位置。  

按照张钰的说法,不让荆南和交州彻底贯通,那么朝廷永远都很难控制交州。  

就说运兵或者运送物资过去,十成过去三成到,久而久之交州都没什么人管。  

本身物产丰富,什么香料,动物材料和植物材料都有。就说刘辩开始喜欢上的柠檬茶,其中的柠檬就来自交州。可惜路途太远,新鲜的柠檬都没办法运到,只能是柠檬果干。  

当然还有腌制的柠檬,张钰知道后世那一带有柠檬鸭这道风味,用的就是腌制的柠檬。  

然而别说这个年代,后来很多年代,交州那片区域都是流放地,犯人或者犯官被送过去,与其说是实边,一群犯人过去能好好生活?知道是一群犯人过来,地方百姓怎么想?  

北部湾可是不错的天然港湾,发展起来,不管前往东南半岛,也能为南下探索提供帮助。  

退一万步说,琼州岛还占不占了?  

张钰私下看了一次又一次的地图,哪怕沙漠地形,哪怕不适合耕种,哪怕蛮荒…  

有生之年,真的希望能够把大汉的旗帜插遍这个世界,并且留下记载告诉后人,这里曾经被大汉征服过,这里是华夏的固有国土!  

“也就是说,用异族的俘虏来充当壮丁?”三个副相听明白了,难怪主要的任务是向北攻略,原来目的在这里。  

“我们需要人口,但相比这些基础的工作,又比如开矿什么的,有些危险的工作,我们的百姓应该过得更优渥一些。生活优渥,他们才能安心生育,人口上去,我们才能真正占据更多的地方。若是总有人要因此牺牲,为什么不是异族?”张钰回道。  

这年头可没什么人道主义,尤其张钰这种发言,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属于主流思想。  

三个副相听了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甚至觉得就应该是这样。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总需要有些人受伤,与其让底层或者世家豪族受伤,为什么不让外国人受伤。  

后世的联合国也没有出来,世界贸易体系也没有建立,正是统一世界的最好时期。  

“鲜卑那边都要下手,乌桓那边要不要动手?”王允看向张钰。  

“别说乌桓,高句丽和扶余都不打算放过。过了长白山,那边的土地就不是草原环境,能耕种的!”张钰笑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