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诸侯讨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刘协最终是出现在邺城,虽然戴着面纱,甚至需要人搀扶着才能来到大殿上。  

在‘陈留王’的见证下,袁绍成为冀州牧,大将军,总领冀并幽三州军务。  

同时领盟主一职,号召各州各郡联合起来,讨伐黄巾少帅,进京勤王!  

与此同时,在河北三州内,都开始有传闻出现,说刘协其实才是先帝立的太子…  

只是传闻,主要是一些去过洛阳的商队,信誓旦旦的表示自己真的听说过这件事。  

只是这事情没有后续,也不需要怎么样,很多事情,只要开个头就好。  

就这年头通讯不良的,一个传闻传出去,原本是听说,那么二十里外可能就已经是言辞凿凿说亲耳听到,到了百里外,估计连事情的始末都给推断得清清楚楚。  

“刘虞、公孙瓒和丁原怎么说?”眼看就要开春,袁绍开始关注各方势力的动态。  

不管是凉州还是益州,又或者豫州以南那片区域,消息传递太慢,还需要等等。  

“刘虞表示他只是刺史,为大汉治理好幽州是他的职责。”负责刘虞那边的逢纪回道。  

身为汉室宗亲,刘虞可不希望看到刘协和刘辩相争。不需要洛阳那边传来消息,他知道刘协才九岁。九岁的孩子哪有那么大的魄力,显然只是袁绍的意思…  

只是袁绍麾下数万兵马,若是北上,幽州大概也只有公孙瓒和那刘备能抵抗一下。  

刘虞可不敢把自己的命,押在这两人身上,索性作壁上观,等待情况的发展再做决定。  

“刘虞麾下只有数千兵马,还是各郡郡兵,倒不用理会。”袁绍点头,刘虞的反应在他的预料范围内,“人老成精,刘虞年纪到底大了,难免开始顾虑。”  

“公孙瓒那边,表示愿意南下会师,共同讨伐贼人。属下把白波贼其实是黄巾少帅麾下的事情告诉他,他本是小肚鸡肠之人,当初他好不容易组建的骑兵被白波贼所灭。现在知道原来白波贼便是黄巾少帅的部众,自然是恨得牙痒痒的。”负责和公孙瓒接洽的许攸回道,实际公孙瓒,才是袁绍真正的目标。  

“丁原那边,也愿意进京勤王,只是表示他们会在上党袭扰河内和河东两郡。”负责和丁原接洽的审配回道。  

丁原是在189年,才从河内正式进入并州。  

不过并州只能用糜烂的来形容,尤其云中朔方雁门等地,基本成了鲜卑的跑马场。  

同时匈奴时不时过来劫掠,他能在那里站稳脚跟,已经算是不容易。这点时间,能有多少兵马,三五千的,考虑到留守的问题,大概能出兵一两千袭扰地方也不错了。  

“本来也不指望他们…”袁绍点头,丁原这样反而正常。说到底,丁原虽然也能治政,不过本身是个将领,治政手段只能用粗略来形容。  

并州安顿下来,是因为军管,但如何恢复并州,丁原缺乏能帮助那么做的人才。  

很不巧的是,他麾下基本都是将领,连一个优秀的谋士都没有,更别说治政高手。  

这种人不足为虑,只要断了他的补给,其实就并州那样也根本不需要断,它本身就撑不了多久。  

袁绍没有直接出兵并州,只是因为现在的重点在洛阳,并州这个个烫手的山芋,得留着稳定下来后,再慢慢拿下来。  

初期准备差不多这样就好,董卓出于利益也会出兵。  

凉州那旮旯好几年征战,本身已经一贫如洗。但也算是不破不立,董卓慷他人之慨,把凉州的土地分出去,下面的部将自然是吃撑,只可惜暂时也产生不了利润。  

是以出兵京兆地区,可以说是势在必行。先不说劫掠地方补贴自己,就说能打入长安,切断函谷关,那么就能让黄巾少帅如芒刺在背,不得不分出重兵去防备。  

只是函谷关半身就是天下险关,要打进去困难,从里面打出来还不容易?  

反过来,以司州进行防御,那就会非常被动。  

如此算上自己,大概就是思路。曾经被黄巾少帅算计过的张邈和刘岱,肯定能参一脚;张邈出兵的话,他的弟弟广陵太守张超也必然会被卷进来。到时候徐州刺史陶谦,出于顾忌就算两不相帮,也必然要提供一些物资补给。  

袁术不必说,他不可能一直在刘宠麾下乖乖当个下属。扬州太远姑且不说,就是不知道这荆州刺史,到底是什么态度。  

只能大概肯定,益州刘焉应该是两不相帮的。  

此人看着忠厚,记得叔父说过,此人年纪越大,野心越大。早些时候请恢复州牧制度,他自己亲自领益州牧,如今割据益州,怕是要学汉高祖,坐拥巴蜀之地,以待天下局势变化。  

“那么就可以开始部属吧!”袁绍如今有些意气风发的意思,端坐在大殿上首处的‘陈留王’是自己的幼子,父子齐心,要得到天下还有何难?  

此同时,洛阳这边,皇子协号召天下进京勤王,讨伐黄巾少帅的檄文,自然也是传了过来。  

这个时候刚刚解印,结果第一次大朝会,商量的就是这件事情。  

“直至现在,通过羽林卫传回来的消息,公孙瓒,丁原,董卓,张邈,张超,刘岱,桥瑁和袁术,八路诸侯已经响应檄文,加入讨伐大军。徐州刺史陶谦,幽州刺史刘虞,益州牧刘焉,荆州刺史王睿和扬州刺史周乾表示中立。”刘辩看向众人,最后看向张钰,询问道:“车骑将军,有何应对之策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