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串联记忆(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轰”的一下,曹操修改好的记忆开始运作起来。  

当然到目前为止,这记忆还很零碎,不过正是一个个节点,把整个故事串联起来。  

人的大脑本身就有修复作用,只要节点没有问题,剩下的地方大脑就会补完。  

十多年前,自己大病一场,医匠束手无策,正好张角路过,暂时稳住自己的病情。  

然后表示这是自己命中一劫,只有入道修行月余,才能根治。  

那一个月里,自己的身体迅速恢复健康,对太平教的经典也越来越感兴趣。  

得知张角建立太平教,于是就入了教。  

谁知道,三个月后自己被举孝廉,要前往洛阳为郎官。  

张角出于某种原因,给自己施加禁制,让自己忘记这件事情。  

为什么要那么做,因为太平教造反了!  

曹操明白过来了,张角其实就是不打算牵连自己,所以给自己加了禁制。  

只是什么都不记得的自己,率军攻打黄巾贼…曹操只觉得两股记忆,开始出现冲突。  

“孟德,昔日看到朱儁和皇甫,在长社坑杀数十万黄巾军的时候。你的内心,是否揪心不已?”张钰缓缓问了句,现在的关键时刻,成败在此一举。他需要的,就是轻轻一推。  

“是了,是了!”曹操颓然,“当时看着这数十万人要被坑杀,不知道怎么就妇人之仁,向皇甫嵩进言,可以挑选其中牵扯未深的男女和孩童,发卖之后补贴军用。”  

朱儁和皇甫嵩,犹豫过,最后还是答应了下来。  

两人稍后一个要去东郡,一个要去南阳。在这之前还有个问题,那就是早些时候,朱儁被波才击败,粮草辎重丢了不少,两军加起来物资不足。  

尤其火烧长社之前,波才包围长社,朝廷的粮草也运不过来,两支军队被困在长社近两月。  

自己的粮草都差点跟不上,哪能再供养数十万俘虏,只能坑杀了!可全部坑杀,又显得有些残暴。最后挑挑选选,偷偷卖出去,一则补贴军用,二则也算让一部分人能活下去。  

这不仅仅是仁慈,主要还是为了尽快开拔平叛。  

毕竟当时南阳和东郡的形势非常不好,拖的时间长了,说不得别人就要朝着洛阳打过去了。  

问题曹操这边经过暗示,却不是那么想。他就认为,当时自己是最大限度,希望能救下这些黄巾军,尤其是里面的太平教徒,因为他也是个太平教徒。  

“教主早就知道曹某的身份?”曹操看向张钰,他现在已经认可自己的新身份。  

“有一年,父亲回来跟我说,他在谯县那边,遇到个不错的年轻人。”张钰笑道,“有向道之心,但尘缘未了。他应该在朝堂发光发热,或许他能改变大汉朝廷的现状。”  

“这话有问题!”曹操摇了摇头,“按照这个说法,老教主莫非,没打算造反?”  

“那孟德告诉我,这造反是怎么来的?”张钰反问,“事情的一切起因,是从哪里开始的?你我就在这里,好好分析分析…”  

顿了顿,继续说道:“到底是什么,使得那个,在大汉十三州施符治病,活人无数。曾经朝廷之中,都有官员称赞的太平教,成为反贼的。一个用十几年传道,并且谋划要造反的人,为何造反如此仓促,起事那么轻易就全面崩盘?”  

曹操闻言一愣,第一次从这个角度听说黄巾之乱。  

想想也是,张角若准备十几年,为何起事会如此仓促?作为亲自上过前线的他,最有发言权,那些黄巾贼的武器,大多还是攻占城池之后,从守军那边夺过来的。  

“再则,先父在各州施符治病,主要是面对百姓。豪强自有医匠,官宦人家更不必说。是以先父在民间声望还可以,但却未能闻达于官宦,更别说朝廷。退一万步说,他这十年如一日的传教,施符治病…为何,朝廷没有举过他孝廉?”张钰反问。  

就不明白,八厨撒币都能混官职,凭什么张角施符治病那么多年,孝廉都没他的份?  

曹操明白,因为张角应该很少接触士人,在士人阶级声名不显。  

还有就是,没有给士人阶级,带来多少恩惠。再说他治病,很少甚至不用药物。  

这意味着就算推荐他去当太医,若是这种治病方法出了问题,推举他的人也要受牵连。  

也带不来多少好处,举荐还有可能被牵连,索性当做不知道。  

“于是问题来了,当初朝廷,谁称赞了他?那个官员,到底是怎么知道的,后来怎么样了?”张钰再问。  

“当时窦武和陈藩的事情,牵扯了大家的注意。称赞张角的是何人,未尝可知。但至少,不会是宦官。”曹操回道。  

就那么说,182年以前,张让赵忠已经开始收受贿赂,王甫和曹节更是肆无忌惮。  

不过刘宏对宦官却没有那么维护,甚至阳球都能设局,把王甫给宰了。  

当时还把曹节吓得瑟瑟发抖,没两年就死了。  

想要借助贿赂宦官,来蒙蔽朝廷不去关注太平教,那是不可能的,也没那么多钱。  

“但无法否认的是,太平教那是第一次,进入到朝廷的视线范围。就奇怪,为何先父一直没有被征辟,依然默默无闻?”张钰随口一问。  

“大概是党锢的关系…”曹操想了想,熹平5年(176年)党锢再起,直至光和七年(184年)黄巾作乱,才算是真正结束。大家的注意力,主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