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死咬(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自己而不是天命。  

但现在…  

感觉自己一个当皇帝的,都挡不住命数的事,会产生一种挫败感。  

更让他觉得懊恼的是,他还因为这个把张延龄发配到江南…  

“皇后,你回去吧,朕准备召见李广,问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此事…还是不急于定了!”  

朱祐樘也有自己的小心思。  

现在就直接定下来,会显得自己很武断,他其实已经倾向于要把亭子拆了,如果他不想拆的话,也不至于会去问大臣的意见。  

正因为他觉得,大臣应该都支持他拆,到时自己显得很虚心纳谏,听大臣的一次,以后再有什么事,会让大臣觉得亏欠他,是大臣建议他把亭子拆了…  

结果那些大臣,根本就把事考虑周全了,朝堂上就形成两派意见,为首的徐溥居然还选择中立。  

这就让他很恼火。  

感觉那些大臣存在的意义就没那么大,没给自己分忧,反而让自己下不来台。  

所以只能把李广叫来。  

当面训示一番了。  

李广被叫来时,整个人看上去也很憔悴。  

一连两次大的地震,让他也开始怀疑人生,难道我真的是被老天给惦记了,想把我给抹除?或者觉得我做的那些事,是该遭天诛地灭?是祸国殃民的?  

他也害怕了。  

所以当他看到朱祐樘时,直接跪下来给朱祐樘磕头认错。  

“李广,你自问,朕这些年对你是否不薄?”朱祐樘的语气非常强硬。  

李广诚惶诚恐道:“陛下对贫道,是很照顾…”  

朱祐樘道:“那你为何要害朕,让朕在大明的镇山上修建什么亭子,说是要镇压邪龙,最后却是让顺天府的灾祸不断?难道你不认为,这是上天在惩罚朕,或者说是在警告朕吗?”  

李广不知怎么回答。  

他是有一些小聪明,也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可这时候让他去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  

鬼知道?  

“朕已经问过众大臣的意见,他们的意思,让朕把毓秀亭给拆了,你的意见呢?”  

朱祐樘这算是恩威并施,没有直说要惩罚李广,而还是问毓秀亭该不该拆的问题。  

李广道:“陛下,坚决不能拆!”  

“哦?”  

朱祐樘听到这话,其实没觉得有多意外。  

如果李广服软了,那不正说明,李广之前就是在骗他?现在看到风头不对,马上提出要把亭子拆了?  

但李广坚持,或许李广还是真有东西的。  

也仅仅是或许而已。  

李广这次是非咬着牙不可了,他跪在地上,声嘶力竭道:“毓秀亭,乃是镇压大明邪龙的,正因为未将邪龙镇压住,才会接连发生灾祸,至于所谓的天灾,那都是邪龙挣扎所导致,说到底,还是因为毓秀亭修建成功了。”  

“嗯?”  

朱祐樘未置可否。  

之前他可是问过李广,李广说过,不会再发生地震的。  

李广道:“贫道一心为大明,只是未想到,有人拿地动的事,来污蔑于贫道,或许是有人推算到,正是因为会有邪龙挣扎而发生地动之事,才会以此来在朝中攻讦于贫道,说是这一切都是贫道所造成的,贫道之前不查,未曾想邪龙会有这么厉害!”  

李广要表达的意思是。  

都是张延龄的错,都是都是全都是,别来问我什么原因,反正就是他在搞鬼就行了。  

朱祐樘厉声道:“你的意思是说,建昌伯推算到了,会有邪龙挣扎,产生地动,所以以此来攻击你,说是你坏了大明的龙脉,才会产生地动…那你为何之前不说?”  

“是贫道不查。”  

李广又强调了一遍。  

“那你现在就查了?你是不是还想说,若是以后再发生地动,还是邪龙在挣扎,跟你修建亭子一点关系都没有?就算真的是邪龙在挣扎,邪龙之前都好好的,为何你要修亭子,让我顺天府发生地动,死伤百姓?到底你是邪龙,还是别人是邪龙?”  

朱祐樘也是彻底火了。  

你不跟朕提张延龄,朕还能听你瞎掰扯。  

现在出了事,你不跟张延龄道歉,居然说这一切就是张延龄在搞鬼?  

可人家张延龄上来就不提议修亭子,是你提议修的,现在你也承认,是因为你修亭子才产生地震的?不管是坏了龙脉,还是镇压邪龙,总之你不修就不会出事了呗?  

李广道:“陛下,邪龙不除,大明国运将会出大问题啊。”  

朱祐樘面色怒气满盈,但他没有继续说下去。  

其实他从心底,还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错的,所以当他教训过李广之后,也会反思,是不是自己在哪里出了问题?是因为对李广的信任,还是因为对张延龄的信任?  

人在偏激的时候,也容易把事想得很偏激,思路都跟一般人不一样。  

许久之后,朱祐樘好像是冷静下来,他冷声道:“李广,朕再问你,亭子你觉得还是不该拆是吗?”  

李广道:“是。”  

朱祐樘道:“朕现在也说是骑虎难下了,如果再出事的话,你别再拿什么镇压邪龙来说,朕不想听。”  

李广听到这里,感觉到自己的坚持终于还是有了效果,或许从开始就支持拆亭子的话,自己已经玩完了,还是因为自己的坚持,可能会让自己再次渡过危机。  

“陛下,贫道…还炼制丹药。”  

“不必了,最近朕不打算再服用你的丹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