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归心似箭(2/3)
权。
哪怕张延龄回到京城,真的很讨人厌,朝堂上比张鹤龄更加张牙舞爪,更让他们觉得难堪,经常还要置气辩论…
但在他徐溥看来,大明的纲常不能乱。
“陛下,鞑靼既在发觉朝廷用兵之坚决,主动撤兵之后,也当结束西北军务,当务之急是要保证西北屯田秋粮入库的稳定,若眼下不召建昌伯回,也可等秋粮入库之后,再行征召。”
徐溥拿出了身为首辅的“眼界格局”。
我不去跟皇帝讨论张延龄功劳的问题,甚至鞑靼撤兵,我都不认为是张延龄有功所导致。
现在只说西北稳定。
朱祐樘摇头道:“朕既不认为建昌伯应该长留于西北,也不认为三边的事也该交给他,毕竟朕觉得,他能完成朕交托的差事,便已对得起朝廷对他的信任。至于三边之事,应该交由新的三边总制来处置,马政等…也不该交给他。”
皇帝说出此话来,让在场很多大臣觉得不解。
皇帝这是什么意思?
难道说,皇帝也怕张延龄军权在手,尾大不掉的问题?
张鹤龄跑出来道:“陛下,那就让臣的二弟回来,派个更成熟稳重的老臣去西北镇守边疆就好了,西北那苦寒之地,还真不适合我二弟的性子。”
当兄长的,好像还很知道体谅弟弟的难处。
将心比心。
张鹤龄从来不想去西北,在于西北在外人传来,那就是个鸟不拉屎的边荒之地,哪有留在京师这花花绿绿的世界自在?
“论功的事尚未有定论,召回的事,也先暂且放放吧。”朱祐樘没有继续探讨下去。
这件事好像是一提,又戛然而止,如同之前提到给张延龄赐婚一样。
朝议将散。
皇帝还有意往李东阳身上看一眼,似乎在等李东阳给出表态。
但李东阳仍旧没做任何的表示。
朝议结束。
众大臣各自回衙所。
出宫的路上,三五成群,也都在谈及有关张延龄的功勋。
很多人觉得不忿。
现在怀疑的人少了,只是觉得张延龄“走狗屎运”的人更多,至于之前打赌非说张延龄是虚报战功的刘璋和元守直,现在明显被文臣孤立。
不管你们二人的动机如何,至少现在我们不能跟你二人走得太近,免得被牵累。
当夜。
李东阳从宫里的阁部出来,回到家门。
就得知礼部尚书徐琼已经在他府上等候多时。
徐琼似乎是代表皇帝,来跟李东阳下聘的。
李东阳尽管不愿,还是与徐琼会面,二人在李家正堂商谈了有一个多时辰。
“宾之,虽然你看不上延龄,但他始终是个晚辈,未来仍旧可期,若是无人规劝和指点,将他引入正途,大明或会因此而乱,难道你就没有要提点他的想法?”徐琼语重心长。
这意思是。
我代表皇帝,请求你去把张延龄带上正途。
毕竟张延龄年轻,可塑性高,不想让他误入歧途,也不想让大明朝陷入动乱,现在就出手。
我们很看好你。
李东阳皱眉道:“小女年幼,为何一定要是我李家之女与他结成姻亲?之前陛下似也有意将德清长公主下嫁,为何不见此事成行?”
李东阳也是火了。
思来想去,作为大明之臣,似乎的确该为此做牺牲。
但想到牺牲的是自己心疼的小闺女,李东阳还是选择了“隔岸观火”,凭什么有牺牲的时候要让我李东阳来做?你们怎么不上?
凭什么让我舍小家保大家,难道你们家里没女儿?女儿没有,孙女有没有?嫡出的没有,庶出的也行啊。
徐琼一听,就知李东阳根本看不上张延龄,他叹道:“我也知宾之你看不上延龄,觉得他出身卑微,也是不学无术,但你可有想过,他除了未曾参加过科举之外,在旁处有学问上疏漏之处?引经据典,或是出口成章,何尝不是年轻士子中的翘楚?”
“若只因为他少不更事时所为,定他烂泥扶不上墙,未免偏颇。”
“即便令媛未来能觅得如意人家,只怕年轻士子未来的造诣,也很难在延龄之上。”
徐琼很负责任。
皇帝让他来说媒,他就把张延龄各种好处说清楚。
而且用辩证的方式去讲。
你是觉得他不好,但你也不想想,你女儿未来嫁个世家公子哥,再努力有张延龄的成就?
你女儿嫁过去还是正室,生了儿子,以后就是建昌伯…或者说是建昌侯,甚至未来是国公的继承人,你李东阳都能跟着隆宠。
李东阳态度坚决道:“小女年幼,此事暂且不提!”
徐琼无语。
说了半天,还是没法将李东阳打动。
徐琼心想,也只能回去跟陛下奏报,说是这冥顽不灵的李大学士,只顾着他女儿的幸福,而完全不管大明朝的兴衰,也不顾去栽培一个未来可能会“误入歧途”的年轻人。
西北。
张延龄带兵抵达偏头关、
此时已是七月底。
偏头关周围的土堡皆都被毁,可说是满目疮痍。
好在鞑靼人很识相,说逃就真的逃,不打算留下玩设伏这一套,张延龄带兵前来,方圆二百里范围内也没鞑靼人活动的报告。
西北一战,好像已经就此结束了。
“朝中传来的消息,说是朝议,要让建昌伯您总务三边,以后不但
哪怕张延龄回到京城,真的很讨人厌,朝堂上比张鹤龄更加张牙舞爪,更让他们觉得难堪,经常还要置气辩论…
但在他徐溥看来,大明的纲常不能乱。
“陛下,鞑靼既在发觉朝廷用兵之坚决,主动撤兵之后,也当结束西北军务,当务之急是要保证西北屯田秋粮入库的稳定,若眼下不召建昌伯回,也可等秋粮入库之后,再行征召。”
徐溥拿出了身为首辅的“眼界格局”。
我不去跟皇帝讨论张延龄功劳的问题,甚至鞑靼撤兵,我都不认为是张延龄有功所导致。
现在只说西北稳定。
朱祐樘摇头道:“朕既不认为建昌伯应该长留于西北,也不认为三边的事也该交给他,毕竟朕觉得,他能完成朕交托的差事,便已对得起朝廷对他的信任。至于三边之事,应该交由新的三边总制来处置,马政等…也不该交给他。”
皇帝说出此话来,让在场很多大臣觉得不解。
皇帝这是什么意思?
难道说,皇帝也怕张延龄军权在手,尾大不掉的问题?
张鹤龄跑出来道:“陛下,那就让臣的二弟回来,派个更成熟稳重的老臣去西北镇守边疆就好了,西北那苦寒之地,还真不适合我二弟的性子。”
当兄长的,好像还很知道体谅弟弟的难处。
将心比心。
张鹤龄从来不想去西北,在于西北在外人传来,那就是个鸟不拉屎的边荒之地,哪有留在京师这花花绿绿的世界自在?
“论功的事尚未有定论,召回的事,也先暂且放放吧。”朱祐樘没有继续探讨下去。
这件事好像是一提,又戛然而止,如同之前提到给张延龄赐婚一样。
朝议将散。
皇帝还有意往李东阳身上看一眼,似乎在等李东阳给出表态。
但李东阳仍旧没做任何的表示。
朝议结束。
众大臣各自回衙所。
出宫的路上,三五成群,也都在谈及有关张延龄的功勋。
很多人觉得不忿。
现在怀疑的人少了,只是觉得张延龄“走狗屎运”的人更多,至于之前打赌非说张延龄是虚报战功的刘璋和元守直,现在明显被文臣孤立。
不管你们二人的动机如何,至少现在我们不能跟你二人走得太近,免得被牵累。
当夜。
李东阳从宫里的阁部出来,回到家门。
就得知礼部尚书徐琼已经在他府上等候多时。
徐琼似乎是代表皇帝,来跟李东阳下聘的。
李东阳尽管不愿,还是与徐琼会面,二人在李家正堂商谈了有一个多时辰。
“宾之,虽然你看不上延龄,但他始终是个晚辈,未来仍旧可期,若是无人规劝和指点,将他引入正途,大明或会因此而乱,难道你就没有要提点他的想法?”徐琼语重心长。
这意思是。
我代表皇帝,请求你去把张延龄带上正途。
毕竟张延龄年轻,可塑性高,不想让他误入歧途,也不想让大明朝陷入动乱,现在就出手。
我们很看好你。
李东阳皱眉道:“小女年幼,为何一定要是我李家之女与他结成姻亲?之前陛下似也有意将德清长公主下嫁,为何不见此事成行?”
李东阳也是火了。
思来想去,作为大明之臣,似乎的确该为此做牺牲。
但想到牺牲的是自己心疼的小闺女,李东阳还是选择了“隔岸观火”,凭什么有牺牲的时候要让我李东阳来做?你们怎么不上?
凭什么让我舍小家保大家,难道你们家里没女儿?女儿没有,孙女有没有?嫡出的没有,庶出的也行啊。
徐琼一听,就知李东阳根本看不上张延龄,他叹道:“我也知宾之你看不上延龄,觉得他出身卑微,也是不学无术,但你可有想过,他除了未曾参加过科举之外,在旁处有学问上疏漏之处?引经据典,或是出口成章,何尝不是年轻士子中的翘楚?”
“若只因为他少不更事时所为,定他烂泥扶不上墙,未免偏颇。”
“即便令媛未来能觅得如意人家,只怕年轻士子未来的造诣,也很难在延龄之上。”
徐琼很负责任。
皇帝让他来说媒,他就把张延龄各种好处说清楚。
而且用辩证的方式去讲。
你是觉得他不好,但你也不想想,你女儿未来嫁个世家公子哥,再努力有张延龄的成就?
你女儿嫁过去还是正室,生了儿子,以后就是建昌伯…或者说是建昌侯,甚至未来是国公的继承人,你李东阳都能跟着隆宠。
李东阳态度坚决道:“小女年幼,此事暂且不提!”
徐琼无语。
说了半天,还是没法将李东阳打动。
徐琼心想,也只能回去跟陛下奏报,说是这冥顽不灵的李大学士,只顾着他女儿的幸福,而完全不管大明朝的兴衰,也不顾去栽培一个未来可能会“误入歧途”的年轻人。
西北。
张延龄带兵抵达偏头关、
此时已是七月底。
偏头关周围的土堡皆都被毁,可说是满目疮痍。
好在鞑靼人很识相,说逃就真的逃,不打算留下玩设伏这一套,张延龄带兵前来,方圆二百里范围内也没鞑靼人活动的报告。
西北一战,好像已经就此结束了。
“朝中传来的消息,说是朝议,要让建昌伯您总务三边,以后不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