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形势不容乐观(2/3)
进城之后,似乎对于关城内这么容易就把他们放行很不满意。
连昇整个人也是懵逼的。
我把你迎进城,我还有错了?
“您是…”连昇尽管不满,还是主动问询张延龄的身份。
张延龄道:“我乃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户部侍郎、总理宣府大同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都察院右都御史张延龄是也…”
张延龄一连串就把自己的官职名说出来,连他自己都觉得太长。
而连昇听了这官职,人都傻眼了。
以他大字不识几个的千户身份,根本听不懂这官职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旁的李阿四赶紧道:“此乃是国舅爷。”
一语点醒梦中人。
旁边众多将领这才知道张延龄“来头不小”,都是大明的国舅,官职长也就很容易理解,谁让人家跟皇帝是亲戚呢?
“国舅爷,您里面请,虎峪口关城太小,您担待…”
张延龄这才知道,原来自己那么长的官职,在西北这群粗人眼里就是个屁。
但若说自己是国舅,马上一群人跑来恭维他。
大概就是这么个状况,西北这些军将世代被派驻在边关,山高皇帝远的想升迁难比登天,但凡知道是个京师里的大人物,肯定是要巴结送礼的,别说是虎峪口,就算是高山卫驻地阳高县,都没来过张延龄这样的“大人物”。
张延龄连夜视察了关城内的情况。
果然很不容乐观。
关城其实就是在关口所修建的一座土城。
虎峪口本身宽也就十几步的样子,修筑得还算坚实,但问题是土城的防备则显得很松散,城墙一碰就要塌的感觉。
更要命的是,城内的地界太窄。
东西宽二三百米的样子,南北宽度连五十米都不到,大概相当一个操场,里面除了驻守的六七百官兵,还有一二百的老弱妇孺。
城内大部分官兵的家眷都在阳高县一线,开战后基本都撤进县城内,他们家眷都不在关城内,自然也就不会为了保卫家人而浴血奋战,以张延龄所知,在他到来之前,关城内的人已经几次请求高山卫指挥使同意让他们放弃虎峪口撤回到阳高县城内。
“这算怎么说的?”
张延龄在看过城内的库房之后,更是觉得这场仗没法打。
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兵器,甲胄也早就破烂不堪,七八百的将士,能穿甲胄的未必有兵器,有兵器的连一身像样的军服都没有。
粮食物资的储藏更是成大问题,一问才知道原来这里以往只驻扎了个百户营,本来是在此番鞑靼人叩边后,高山卫得大同巡抚侯恂的军令,派千户营来驻守虎峪口,谁知另一边的白羊口近乎是被鞑靼人摧枯拉朽给攻陷。
虎峪口本来也是要撤的,只是因为鞑靼人绕道后方杀过来,他们才暂时没有撤,只等高山卫给派出援军来接应他们呢。
现在已经不是撤不撤的问题,是已经做好了所有撤退的准备,谁知这会突然皇帝派来的宣大总制,居然带着两千人马进驻到虎峪口。
就算真想打。
粮食和军械也不够啊。
“建昌伯,事不小,咱的人马若是继续驻扎在此,粮食就很成问题,咱可没带来多少粮食。”
“弟兄们的干粮凑一凑,或许连五天都坚持不上,之前只做好了到大同的准备,可没说半途要驻扎在此。”
宋明顺等人过来跟张延龄诉苦。
张永似乎感同身受,试探道:“要不咱赶紧趁着鞑靼人尚未探知真相,跟他们一起撤回到阳高县城内?”
张延龄恼火道:“本爵乃是陛下派来的宣大总制,亲率了两千兵马,进驻到虎峪口不想着驻守,只想着逃走?那本爵回去之后还有什么面子?”
张永急道:“爵爷,您是面子重要,还是命重要?”
王守仁道:“虎峪口的防备也算是完善,只要能让高山卫调来足够多的粮草、药材和军械等,在这里驻守半年以上也不成问题。”
张永一脸急切道:“小祖宗啊,你还真是不怕事大,现在说的是什么,高山卫连基本的人马都调拨不来,怎可能会调拨粮草和兵器?”
张延龄笑着问道:“那张公公知道这里距离高阳县县城有多远?”
张永一怔。
他心想,我管多远干嘛?
连昇急忙凑过来道:“爵爷,从这里到高阳县的县城,走直路大概也就二十里的样子…不过难题的是要过雁门水,现在正是丰水期…要是赶着秋冬,末将已带人撤回去…”
连昇到底没什么文化,说话也过于直接。
不懂得什么叫藏着掖着,怎么想就这么说。
照理说,你一个被派驻来镇守关城的将领,就算你真想逃,你能当着高级上司的面直说吗?
但或许是大明朝边军将士早就有不成文的规定,打不过就跑,所以这群人提起要“撤走”这种字眼时,一点羞耻心都没有,显得就是理所当然一样。
大明朝的关城啊,说被你们放弃就放弃?
是要等鞑靼人撤走之后,再重新占领,再重新修,再让朝廷重新调拨钱粮是吧?
张延龄也在打怵。
这大明朝的边备…不成体统。
“传令下去,今晚各处都要严防死守,再派出人马出城探查鞑靼人的敌情,南北都需要派人去,有消息赶紧回报。”张延龄当即下了军令。
这意思是。
要死守
连昇整个人也是懵逼的。
我把你迎进城,我还有错了?
“您是…”连昇尽管不满,还是主动问询张延龄的身份。
张延龄道:“我乃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户部侍郎、总理宣府大同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都察院右都御史张延龄是也…”
张延龄一连串就把自己的官职名说出来,连他自己都觉得太长。
而连昇听了这官职,人都傻眼了。
以他大字不识几个的千户身份,根本听不懂这官职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旁的李阿四赶紧道:“此乃是国舅爷。”
一语点醒梦中人。
旁边众多将领这才知道张延龄“来头不小”,都是大明的国舅,官职长也就很容易理解,谁让人家跟皇帝是亲戚呢?
“国舅爷,您里面请,虎峪口关城太小,您担待…”
张延龄这才知道,原来自己那么长的官职,在西北这群粗人眼里就是个屁。
但若说自己是国舅,马上一群人跑来恭维他。
大概就是这么个状况,西北这些军将世代被派驻在边关,山高皇帝远的想升迁难比登天,但凡知道是个京师里的大人物,肯定是要巴结送礼的,别说是虎峪口,就算是高山卫驻地阳高县,都没来过张延龄这样的“大人物”。
张延龄连夜视察了关城内的情况。
果然很不容乐观。
关城其实就是在关口所修建的一座土城。
虎峪口本身宽也就十几步的样子,修筑得还算坚实,但问题是土城的防备则显得很松散,城墙一碰就要塌的感觉。
更要命的是,城内的地界太窄。
东西宽二三百米的样子,南北宽度连五十米都不到,大概相当一个操场,里面除了驻守的六七百官兵,还有一二百的老弱妇孺。
城内大部分官兵的家眷都在阳高县一线,开战后基本都撤进县城内,他们家眷都不在关城内,自然也就不会为了保卫家人而浴血奋战,以张延龄所知,在他到来之前,关城内的人已经几次请求高山卫指挥使同意让他们放弃虎峪口撤回到阳高县城内。
“这算怎么说的?”
张延龄在看过城内的库房之后,更是觉得这场仗没法打。
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兵器,甲胄也早就破烂不堪,七八百的将士,能穿甲胄的未必有兵器,有兵器的连一身像样的军服都没有。
粮食物资的储藏更是成大问题,一问才知道原来这里以往只驻扎了个百户营,本来是在此番鞑靼人叩边后,高山卫得大同巡抚侯恂的军令,派千户营来驻守虎峪口,谁知另一边的白羊口近乎是被鞑靼人摧枯拉朽给攻陷。
虎峪口本来也是要撤的,只是因为鞑靼人绕道后方杀过来,他们才暂时没有撤,只等高山卫给派出援军来接应他们呢。
现在已经不是撤不撤的问题,是已经做好了所有撤退的准备,谁知这会突然皇帝派来的宣大总制,居然带着两千人马进驻到虎峪口。
就算真想打。
粮食和军械也不够啊。
“建昌伯,事不小,咱的人马若是继续驻扎在此,粮食就很成问题,咱可没带来多少粮食。”
“弟兄们的干粮凑一凑,或许连五天都坚持不上,之前只做好了到大同的准备,可没说半途要驻扎在此。”
宋明顺等人过来跟张延龄诉苦。
张永似乎感同身受,试探道:“要不咱赶紧趁着鞑靼人尚未探知真相,跟他们一起撤回到阳高县城内?”
张延龄恼火道:“本爵乃是陛下派来的宣大总制,亲率了两千兵马,进驻到虎峪口不想着驻守,只想着逃走?那本爵回去之后还有什么面子?”
张永急道:“爵爷,您是面子重要,还是命重要?”
王守仁道:“虎峪口的防备也算是完善,只要能让高山卫调来足够多的粮草、药材和军械等,在这里驻守半年以上也不成问题。”
张永一脸急切道:“小祖宗啊,你还真是不怕事大,现在说的是什么,高山卫连基本的人马都调拨不来,怎可能会调拨粮草和兵器?”
张延龄笑着问道:“那张公公知道这里距离高阳县县城有多远?”
张永一怔。
他心想,我管多远干嘛?
连昇急忙凑过来道:“爵爷,从这里到高阳县的县城,走直路大概也就二十里的样子…不过难题的是要过雁门水,现在正是丰水期…要是赶着秋冬,末将已带人撤回去…”
连昇到底没什么文化,说话也过于直接。
不懂得什么叫藏着掖着,怎么想就这么说。
照理说,你一个被派驻来镇守关城的将领,就算你真想逃,你能当着高级上司的面直说吗?
但或许是大明朝边军将士早就有不成文的规定,打不过就跑,所以这群人提起要“撤走”这种字眼时,一点羞耻心都没有,显得就是理所当然一样。
大明朝的关城啊,说被你们放弃就放弃?
是要等鞑靼人撤走之后,再重新占领,再重新修,再让朝廷重新调拨钱粮是吧?
张延龄也在打怵。
这大明朝的边备…不成体统。
“传令下去,今晚各处都要严防死守,再派出人马出城探查鞑靼人的敌情,南北都需要派人去,有消息赶紧回报。”张延龄当即下了军令。
这意思是。
要死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