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可进可退(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皇宫,内阁值房。  

内阁四位阁老都在,此时李东阳手里正手里拿着笔,似要撰写什么奏疏,结果几次提起笔,都觉得难以下笔。  

士子于坊间议论国政,涉及辱骂朝中蠹虫,在李东阳看来本就无过错。  

但这群人在辱骂中正好碰上了被骂的张延龄,张延龄没当场殴打而只是写了一首诗暗讽,这群自诩才学见长的读书人没看出来,事后被人点出才知被辱,气愤不过带人上门要去告张延龄妄议朝政…  

这骚操作,让李东阳很无语。  

更让他无从去辩解。  

这群人被投到顺天府的大狱,怎么看,都是他们咎由自取。  

“唉!”  

李东阳重重叹口气,再一次将笔放下。  

徐溥走过来,手放在李东阳肩膀上,出言安慰道:“宾之,你不必太过介怀,这些后辈晚生本就非仁义君子所为,连才学都被人比下去,小惩大诫又有何妨?”  

李东阳不由皱眉。  

士子代表的是大明的未来,所以他才会上疏论救,但一群连张延龄才学都比不上的学子,真的有必要让他这么煞费苦心?  

“老夫这里还有一首诗,乃是近日京师中流传甚广,大义之士资吴中学子祝某进学所作,宾之才学好,给看看。”  

徐溥拿出一首诗,正是那首竹石,他是想以此来转移李东阳的注意力。  

李东阳心境不佳,本来并无心去看什么诗词,但既是首辅徐溥递过来的,他便耐着性子多看了两眼,看完之后脸色多有慨叹。  

“好诗。”  

李东阳的评价简单而直接。  

徐溥笑道:“我朝士子中,也有像作诗人这般心境豁达志向高远之人,所代表的是我大明士子中清流之风,若只为几个手段不堪的学子而劳费心神,便是不值。”  

李东阳再叹口气,他知道徐溥这是在试图安慰自己,不要总是将学子的利益摆在至上的位置,有时候也当看开一些,也如诗中所言。  

此时谢迁和刘健二人也靠过来,都看了纸上所题的诗词,隐约之间都有惊讶。  

“当世诗词中,少有的佳作。”谢迁以中肯态度评价了一句。  

大明到底不是唐诗宋词兴盛时,平时作的人多,被人吹捧的也多,但真正有流传千古潜质的太少,想要广为流传,除了要诗句立意、涵养和学问高超,更要通俗易懂老少咸宜,而眼前这首,也近乎是弘治朝少有能拿出来的佳作。  

旁人不识货,内阁四位辅政大臣这般的水平,岂会看不出来。  

刘健望着徐溥问道:“何人所作?”  

徐溥笑着摇了摇头。  

谢迁似笑非笑说了一句:“问问吴中的祝允明,不什么都清楚?”  

之前徐溥只说是“祝某”,那是因为以他们的身份,很可能会在某届会试跟举子产生利益纠葛,就算他们已不必主持会试,但只要他们还在阁部一天,殿试都要充当读卷官的。  

谢迁本身就是浙江余姚人,江南出了什么名声不错的才子,他岂会不知?他性子直,随口便将祝允明的名字说出来。  

大明朝的四位辅政大臣,到此时心情才都好了一些。  

李东阳突然又稍微感慨道:“只是眼下…唉!”  

又是一言难尽。  

刘健道:“宾之这是担心,大明朝有外戚乱政的迹象?”  

李东阳没回话,但其实也是有此意,他将桌上压着的一份奏疏拿出来,是西北上奏的内容,徐溥三人接过来看了看。  

正是巡抚甘肃的右佥都御史许进,上奏有关阿黑麻重占哈密之后的一系列军政变化。  

因为不涉及大的军事变故,李东阳居然将此奏疏暂时给压了下来。  

徐溥皱眉道:“陛下在西北封锁互市及商路,也果真如那外戚所预料,令吐鲁番陷入孤掌难鸣,看来…那外戚在军事上还的确是有少许造诣。”  

他越是如此说,越会让在场几人感觉到踌躇。  

似乎一切都在像刘健所说的那样,外戚乱政已初显端倪。  

在他们这些人看来,就算外戚真的有能力,也不能让其接触到大明的核心权力,这是为了保证大明朝长治久安的保证,历史上那么多外戚乱国的教训,会让他们理所当然觉得外戚干政是错的。  

“定不能令其在朝中进一步有所为。”  

李东阳态度坚决说了一句。  

话是这么说,但用什么方法让皇帝失去对张延龄的信任,连四位阁老都是一筹莫展。  

过不多时,内阁值房之外传来脚步声。  

是萧敬一脸苦恼走进值房内。  

“萧公公,您这是?”  

徐溥作为首辅,还以为皇帝有何吩咐,让萧敬过来传话的。  

萧敬欲言又止,迟疑半晌道:“有件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徐溥跟李东阳对视一眼,都看出萧敬这并非是奉皇命而来,徐溥道:“若是为江山社稷,萧公公还是直言为好。”  

在徐溥的鼓励之下,萧敬好像是鼓足勇气道:“咱家也是才刚知一件事,昨日里,太子私自走出宫门,去到京师城内…”  

这消息可说是非常之大,四名阁臣惊讶之余,还是徐溥老成持重问了一句:“陛下可是知晓?”  

萧敬犹豫了一下,点点头。  

四名阁臣这才知道,朱祐樘竟然是知道儿子出宫事情的。  

“太子也曾偷跑出宫,陛下看来,堵不如疏,所以早就吩咐下去,若太子再出宫,必定要有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