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四章 形势危急(5/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少年时就开始写文章,常去父亲的报馆玩,对报纸并不陌生。

1951年,湖仙进香江圣士提反女校读书,她性格内向娴静,喜欢文学、绘画、工艺品,她的理想是做一名作家或画家。

她熟悉报纸,但并不熟悉报业,也无此兴趣。

如果不是三兄胡好死于空难,香江华文星报的重任,大概不会全压在一个少女柔弱的肩膀上。

有记者问她,在校读书时,是否想过将来要经营星报这样的大企业。

湖仙说:“没有,当时一点都没想到,也没兴趣。但是后来父亲去世了,我一‘跳’下海20多年了,开始时学了几年才摸出一点门道来。”

湖仙受命于危难之中,她接手星报,正是香江星报第二次危机影响未尽之时。

湖文虎之所以能成为华夏的报业大王,很大的原因是处在幕后的林霭民鼎助。

林霭民任星岛日报、晚报社长,权势很大,功勋彪炳,但永远是一个高级打工者。胡久虎是报业王国的绝对君主,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两报社长之位,不是那么好坐的。

孰是孰非,很难判断。反正他们分道扬镳了。1951年,林霭民因“挪用公款炒股”被革职,他去职时带走报馆10余名业务骨干,另创一家《循环日报》。

林霭民与湖文虎20多年的宾主关系一夜断绝,这就是轰动香江报业的“林霭民事件”。

湖仙走马上任,年纪才22岁,她与家族部分成员住在虎豹别墅。嫂子怎么看都不放心,说要陪她去上班。湖仙苦笑道:“你看,经理还是个孩子,要人陪着上班?”

据老报馆的人回忆,那天湖仙很朴素,提个文件袋,像一名普通职员,来到报馆。她沉着冷静,带有一点忧郁。

她没有坐在经理室椅子上,召见各级主管,发号施令。而是去各部门造访,说话很简短,也很实在。

“人真奇怪得很,一个年轻女孩子,几句简单朴实的话,居然使我们想发泄的一肚子气不知道何时溜掉了。我们觉得她虽然嫩,但很实在,她的面部表情告诉人们需要支持,是一个可信赖的人,就这些也就够了。”一位老星报记者回忆道,他接着又说:“当时一些人听了她的话,认为她很有涵养,有城府,好像是一个猜不透的人。”

湖仙为什么这样镇定?是她以先父的办报原则为底气。

她重修的办报宗旨是:“一份能够赚钱的报纸,就是一份好报纸。”

她推行“事业部制”,层层负责,层层包干,指标落实,定期考核。实施后的第一年,各部门的利润翻番。

员工收益增加,对湖仙刮目相看,众人说:“这姑娘比她父亲厉害。”

她把报纸同时销往湾湾,并增发欧美航空版。

后来采取比飞机更快速的办法,利用通讯卫星传递,当日在纽约、伦敦、巴黎、堪培拉等地开印。

若论在香江的销量,星岛逊于东方、天天等报;若论在世界的总销量,星岛日晚两报,销量高达一百万份。1962年,湖仙独资创办《快报》。

星岛的利润逐年上升,1973年,报业税后纯利一千五百万港元;进入八十年代,报业年利润逾1亿港元。这样的业绩,连欧美一些大报都自叹弗如。

1972年5月,星系报业有限公司改名为星岛报业有限公司,湖仙仍任董事长。

公司于6月上市,每股面额2港元的股票升水卖6港元,购者如云。

胡仙持有公司的%股权,按高峰期市值计,她的股权值四亿三千万港元。

位于港岛北角的星岛新闻大楼,实用面积十九万一千平方英尺。

湖仙高高在上(办公室在顶层),管理着销量百万份的大报,还大举进军房地产。

湖仙兑现了她的理想,她身家二十五亿港币,一度被称为“亚洲最富有的女人”。

胡氏父女,是香江商人办报的成功典范。父女一脉相承:疏离zz,以商治报。

香江的地位和地理位置独特,处于之间,要想超然物外,根本没有可能。

湖仙客串了一回zz家,即告勇退。就她的政治行动而言,也是出自商业目的。

在香江,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若一份报刊,在言论上上过于偏激,往往会受到某一方大势力的干预。

星岛未遇到过这样的事。实业愈大,愈持谨慎态度;热衷讨论这些的人者,较多的是一无所有的人。

湖仙恪守中立。星岛在台湾销量很好,但湖仙从不在公开场合评论这些东西的优劣、善恶。

她始终把握一个度数——不要让人认为这是为谁办的报,要让人相信:这是为兼顾读者而办的报。

我们翻阅各时期的星报,并未发觉星报在取悦讨过谁。

星报对哪边的好事坏事都登,相比下,内容要多得多,不少篇幅是介绍其经济成就的。

新闻本身就是zz。星岛抢新闻,在香江是很出名的。

湖仙是如何疏离zz的呢?用她常常敦促采编人员的话说:“客观报道,不带感情色彩,更不要评论。”

“少谈zz,赚钱为上。”湖仙在另一场合又这样说。

“zz,我们不是不要碰,而是希望可以走中立路线,我们只是这样希望。”

无为而无不为。湖仙淡泊名声,疏离zz,但最后,她获得的荣誉最多。

她被港府任命为太平绅士。香江中文大学授予她名誉博士学位,称赞她是“非凡的女社会活动家、作家、企业家、活动家、报业家、经济强人。”

英国授予她BOE勋衔,伊丽莎白女皇称她是“女中豪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