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天作之合(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自半月前张忠与周忱等人议定了《请治太湖疏》后,周忱与况钟便将精力放在了赈灾事宜上。  

而张忠则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西山岛。  

如今短短半月,西山岛已经大变样。  

“到了......”  

随着操船纲手的一声吆喝,沙船稳稳停在了大圣湾的码头。  

张忠率先下了船,紧紧跟随他的是西山沈氏的沈恺与徽州商人江风。  

“永春伯,你说今日要让我们见识一下新鲜事物,我们来的路上可是期待已久了。”江风笑着说道。  

“不会让你们失望的。”张忠回头对江风说道。  

“不过没想到,会在苏州城遇见你。”张忠对江风道。  

“也不奇怪,我家主营的便是纺织业,以前经营的是纱罗绸绢,如今开始发力棉纺业,与伯爷在天津合办的张氏棉衣坊便是我打通北方商道的一个尝试。”江风边走便回答道:  

“而苏州府是纺织业的中心,家纺户织,远近流通,不过这里的人多以丝织为业,有很多熟练的纺织工人,但经营棉纺业的不多,远远比不上松江府。”  

“凭借着伯爷提供的新纺车,与苏州的熟练工人,我想在此办工坊,将苏州城变成与松江府一样的棉纺中心。”  

“这倒是个不错的想法。”张忠闻言笑道“不过松江府号称’衣被天下’,你要做到你说的,可不容易。”  

“我有信心,也有耐心。”江风徐徐说道。  

“江兄还与伯爷合伙做过生意?”一旁的沈恺插话道。  

沈恺一直以为像张忠这样出身不凡,又少年得志的人,是不喜经商那套的。  

毕竟士农工商,人分四等,历朝都是重农抑商,商人的地位一向不高,凡是有身份的人大多瞧不起商人。  

“伯爷开明,与其他权贵子弟不同。”江风与沈恺多有生意往来,自然清楚沈恺的话外之意。  

沈恺闻言眼中精光一闪,随即微微点头。  

三人经过码头便见码头上延伸出三道栈桥,两道运货,一道供日常使用。  

此时栈桥上,停着一辆辆装满水泥的板车,工人们将水泥一袋袋卸下,扛在肩上,排队装船。  

这些工人便是此次水灾的受害者。  

太湖水灾过后,苏州府多了不少的流民,虽然官府有赈济,但短时间内失去家园的百姓需要找到养家糊口的活。  

而张忠的西山岛此时需要大量人力。  

不然凭借着张忠带来的五百人,就半个月,哪能让西山岛大变样。  

“伯爷这些人装运的是什么东西?”江风瞧着从他身边走过的工人不由好奇问道。  

“这不是一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一会你们见到实物,便知道了。”张忠笑道。  

江风闻言暂时按下心中的疑虑,继续跟着张忠向前走去。  

三人过了码头便来到一处宽大的空地,这里以前便是渔村,不过在西山岛属于张忠后,便被张忠带来的五百勇士营的士兵推倒拆毁了。  

然后在上面建了如今的水泥厂。  

只见水泥场周围,已经竖起了将近一丈高的围墙,外围还挖了壕沟。  

张忠见阮安正在水泥厂前等着自己,不由加快了步伐。  

“阮公公辛苦你了,这半月以来若不是你一直留在岛上督促士兵与工人,这水泥厂也不会这样快的建好。”张忠来到阮安面前诚恳说道。  

“我的兴趣便是研究这世间千奇百怪的事物,跟着永春伯,我倒是涨了不少见识,我甘之如饴,不觉得辛苦。”阮安说道。  

“有这样的得力助手,我这是何等幸运呀!”张忠闻言不由在心中嘀咕道。  

“你身后的是谁?”张忠见阮安身后有个青年恭敬的侍立,不由好奇问道。  

“我收的徒弟。”阮安笑道:  

“他叫李天佑,南京格物院招人时,他表现出色,我便动了收徒的心思,此次来苏州便将他带来了,这半月来,岛上的庶务都是他在处理,替我分担了不少重担。”  

“草民拜见永春伯。”待阮安介绍完毕后,李天佑连忙躬身道。  

“不错,你既然能得阮公公看重,必然有过人之处,阮公公可是营造天才,你可要好好跟他学。”张忠微微颔首。  

“是”  

李天佑躬身应道。  

张忠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才对阮安道“算上苏州的格物分院,我们已经建了三座格物院了,你一人也分身乏术,是应该多收些徒弟的。”  

阮安微微颔首。  

“我让你准备的东西弄好了吗?”张忠继续问道。  

“伯爷进了水泥厂便知道了。”阮安说道。  

张忠闻言微微颔首,由大门进入了水泥场。  

众人进去后便见一排排灰蒙蒙的厂房出现在眼前,三根高高的烟囱冒着灰色的浓烟,与周遭的明山秀水形成强烈反差。  

“这是工业时代开启的先兆吗?”张忠心中嘀咕道,他如今有些恍惚起来。  

“他们在干嘛?”江风见一群赤着上身的汉子,用铁锤敲碎水泥石灰岩,然后用石碾碾成粉,不由好奇问道。  

“制水泥!”  

张忠回过神来,微笑解释道。  

话说这西山岛堪称神奇,它盛产高纯度的水泥用石灰岩,而且还伴生着相当数量的石膏——这两样再加上粘土,就是烧制水泥的三样主料了。  

不过如今岛上的水泥厂,没有用粘土,而是用了岛上盛产的高岭土。  

因为煅烧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