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治理太湖(1/2)
苏州府衙签押房:
三日前随着况钟毅然决然的开闸泄洪后,苏州府的水患压力顿时大减。
老天爷似乎也是个欺软怕硬的,眼见百姓面对天灾水患依旧顽强求活,在连续多日的暴雨后,雨势终于渐渐停了下来。
“哎!”
“之前暴雨如注,我要担心洪水摧毁堤坝,淹了城池,如今大雨是停了下来,但是这灾后重建反而更加的繁琐艰难了。”坐在圈椅上的况钟放下手里的公文,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对张忠笑道。
张忠知道况钟虽然是在吐槽,但是其人还是十分高兴这雨势停了下来的,毕竟赈灾再难,也比人面对天地之威要好,因为那是真的无能为力。
“况知府不愧是个循吏,不像那些清流只会清谈,如今这苏州城内虽然灾民依旧很多,但是你修建棚屋,设置粥点,我是很少听到有灾民饿死的,这便十分难得了。”张忠笑道。
“也多亏了永春伯的《灾后重建方案》,我看过之后真是大受启发,尤其是这条关于灾后防疫的条款,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况钟将案几上的公文重新拿起来,赞叹道:
“我之前只以为永春伯能征善战,不曾想你对于民政也颇为精通呀!”
“当不得况知府赞誉,只是之前京师大雨,也是遭过灾的,我参与过,有些经验罢了!”张忠摆手笑道。
“咄咄”
一阵脚步声传来,两人便见同知孙进推开了房门匆匆走了进来。
“府君大人,巡抚大人的坐船已经快到阊门外的官船码头了。”孙进气喘吁吁道。
“我们去迎一迎巡抚大人。”况钟闻言起身道。
“理当如此。”张忠也应和道。
随即两人便出了签押房,会和苏州府的一众官员乡绅前往阊门外的官船码头。
待张忠等人抵达码头时,只见应天巡抚周忱带着全副依仗已经下了官船,来到了码头上。
张忠在周忱身后还看见了阮安,不由心中一喜。
想及那日,张忠剿灭水匪,发现西山这块宝地后,便连忙给南京的阮安写信,让他尽快带领格物院的人前来苏州府。
没想到这次阮安倒是搭了周忱的顺风船,一起来了苏州府。
待众人各自叙礼完毕。
“伯律(况钟)呀!此次苏州水患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了,也多亏了你果断的开闸泄洪,不然这苏州府一州七县还不知道会是个怎样的光景了。”周忱上前一步扶起自己的老乡。
况钟与周忱都是江西人。
“我忝为苏州父母官,焉能不为治下百姓考虑。”况钟徐徐说道。
“你放心,我已经上过奏折,将此事禀明天子,想来陛下圣明,不会听信那些居心叵测之人的谗言的。”周忱继续宽慰道。
“多谢巡抚大人。”况钟感激道。
“永春伯,你果真没有让我失望,一举荡平横行太湖的水匪,不愧是武勋之后,能征善战。”周忱转而对一旁的张忠说道:
“我也已经上奏折为你表功了。”
“我与周巡抚相交不浅了,就不说客套话了。”张忠闻言拱手笑道。
“如此更好!”周忱对张忠的亲近十分满意,不由大笑道。
“府衙已经备好接风宴,请巡抚大人移驾。”况钟上前笑道。
周忱颔首应下。
一行人便向府衙而去。
待酒足饭饱,一顿接风宴便宣告结束了。
张忠与周忱等人便前往签押房,他们还有些事情需要商议。
待众人各自落座,丫鬟上了茶水,退下后,周忱率先开口道:
“自我朝立国以来,这太湖水患便是悬着江南头上的一柄利剑,苏松乃是朝廷赋税重地,而每年的太湖汛期总让太湖两岸受灾严重。”
“本官自任应天巡抚以来,便对太湖治理一事颇为上心,如今在座诸位,都是一等一的人杰,望你们能够直抒胸臆,我们群策群力,看能够找出治理太湖的好方法。”
“巡抚大人所言极是。”况钟闻言起身拿起案几上的苏松水文图,环顾众人道:
“诸位请看,这太湖之水便来自上游的苕溪、荆溪两大水系汇水入湖。”
“苕溪水系源于浙江省天目山地,以东、西苕溪为大。”
“荆溪水系源于宜溧山地和茅山东麓,可分为南溪水系、洮滆湖水系、江南运河水系,向东注入太湖。”
况钟一边说一边手沿着太湖水系演示。
张忠等人闻言纷纷颔首。
况钟继续说道:
“至于太湖泛滥便因下游水路不畅。”
“夏禹奉舜帝姚重华之命在太湖治理水患,开凿了三条主要水道,东江、娄江、吴淞江,沟通了太湖与大海的渠道,将洪水疏导入海。”
“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禹治水于吴,通渠三江五湖’。”
“只可惜这三条主要水道相继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况钟叹气道。
“不错!”
阮安也颇熟悉水利,闻言接口道:
“隋唐之时东江、娄江相继湮灭,而到了北宋初期,吴淞江开始淤塞,东南排水渐堵,太湖洪水经阳澄、淀泖腹部农田弥漫盈溢,然后入海。”
“加之大面积拓垦荒地、围垦造田而阻塞水路,塘浦大圩逐步分化为浜泾小圩,洪涝灾害日趋频繁。”
“到了本朝,太宗皇帝才派遣时任户部尚书的夏元吉老大人前来治理太湖。”
三日前随着况钟毅然决然的开闸泄洪后,苏州府的水患压力顿时大减。
老天爷似乎也是个欺软怕硬的,眼见百姓面对天灾水患依旧顽强求活,在连续多日的暴雨后,雨势终于渐渐停了下来。
“哎!”
“之前暴雨如注,我要担心洪水摧毁堤坝,淹了城池,如今大雨是停了下来,但是这灾后重建反而更加的繁琐艰难了。”坐在圈椅上的况钟放下手里的公文,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对张忠笑道。
张忠知道况钟虽然是在吐槽,但是其人还是十分高兴这雨势停了下来的,毕竟赈灾再难,也比人面对天地之威要好,因为那是真的无能为力。
“况知府不愧是个循吏,不像那些清流只会清谈,如今这苏州城内虽然灾民依旧很多,但是你修建棚屋,设置粥点,我是很少听到有灾民饿死的,这便十分难得了。”张忠笑道。
“也多亏了永春伯的《灾后重建方案》,我看过之后真是大受启发,尤其是这条关于灾后防疫的条款,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况钟将案几上的公文重新拿起来,赞叹道:
“我之前只以为永春伯能征善战,不曾想你对于民政也颇为精通呀!”
“当不得况知府赞誉,只是之前京师大雨,也是遭过灾的,我参与过,有些经验罢了!”张忠摆手笑道。
“咄咄”
一阵脚步声传来,两人便见同知孙进推开了房门匆匆走了进来。
“府君大人,巡抚大人的坐船已经快到阊门外的官船码头了。”孙进气喘吁吁道。
“我们去迎一迎巡抚大人。”况钟闻言起身道。
“理当如此。”张忠也应和道。
随即两人便出了签押房,会和苏州府的一众官员乡绅前往阊门外的官船码头。
待张忠等人抵达码头时,只见应天巡抚周忱带着全副依仗已经下了官船,来到了码头上。
张忠在周忱身后还看见了阮安,不由心中一喜。
想及那日,张忠剿灭水匪,发现西山这块宝地后,便连忙给南京的阮安写信,让他尽快带领格物院的人前来苏州府。
没想到这次阮安倒是搭了周忱的顺风船,一起来了苏州府。
待众人各自叙礼完毕。
“伯律(况钟)呀!此次苏州水患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了,也多亏了你果断的开闸泄洪,不然这苏州府一州七县还不知道会是个怎样的光景了。”周忱上前一步扶起自己的老乡。
况钟与周忱都是江西人。
“我忝为苏州父母官,焉能不为治下百姓考虑。”况钟徐徐说道。
“你放心,我已经上过奏折,将此事禀明天子,想来陛下圣明,不会听信那些居心叵测之人的谗言的。”周忱继续宽慰道。
“多谢巡抚大人。”况钟感激道。
“永春伯,你果真没有让我失望,一举荡平横行太湖的水匪,不愧是武勋之后,能征善战。”周忱转而对一旁的张忠说道:
“我也已经上奏折为你表功了。”
“我与周巡抚相交不浅了,就不说客套话了。”张忠闻言拱手笑道。
“如此更好!”周忱对张忠的亲近十分满意,不由大笑道。
“府衙已经备好接风宴,请巡抚大人移驾。”况钟上前笑道。
周忱颔首应下。
一行人便向府衙而去。
待酒足饭饱,一顿接风宴便宣告结束了。
张忠与周忱等人便前往签押房,他们还有些事情需要商议。
待众人各自落座,丫鬟上了茶水,退下后,周忱率先开口道:
“自我朝立国以来,这太湖水患便是悬着江南头上的一柄利剑,苏松乃是朝廷赋税重地,而每年的太湖汛期总让太湖两岸受灾严重。”
“本官自任应天巡抚以来,便对太湖治理一事颇为上心,如今在座诸位,都是一等一的人杰,望你们能够直抒胸臆,我们群策群力,看能够找出治理太湖的好方法。”
“巡抚大人所言极是。”况钟闻言起身拿起案几上的苏松水文图,环顾众人道:
“诸位请看,这太湖之水便来自上游的苕溪、荆溪两大水系汇水入湖。”
“苕溪水系源于浙江省天目山地,以东、西苕溪为大。”
“荆溪水系源于宜溧山地和茅山东麓,可分为南溪水系、洮滆湖水系、江南运河水系,向东注入太湖。”
况钟一边说一边手沿着太湖水系演示。
张忠等人闻言纷纷颔首。
况钟继续说道:
“至于太湖泛滥便因下游水路不畅。”
“夏禹奉舜帝姚重华之命在太湖治理水患,开凿了三条主要水道,东江、娄江、吴淞江,沟通了太湖与大海的渠道,将洪水疏导入海。”
“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禹治水于吴,通渠三江五湖’。”
“只可惜这三条主要水道相继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况钟叹气道。
“不错!”
阮安也颇熟悉水利,闻言接口道:
“隋唐之时东江、娄江相继湮灭,而到了北宋初期,吴淞江开始淤塞,东南排水渐堵,太湖洪水经阳澄、淀泖腹部农田弥漫盈溢,然后入海。”
“加之大面积拓垦荒地、围垦造田而阻塞水路,塘浦大圩逐步分化为浜泾小圩,洪涝灾害日趋频繁。”
“到了本朝,太宗皇帝才派遣时任户部尚书的夏元吉老大人前来治理太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