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下江南(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春闱之后便是殿试了,流程也便大同小异了,张忠便没再关注此事了,毕竟结果他已经知道了,而状元,榜眼,探花,他都认识,并且三人都已经是格物书院的学生了。  

这几日张忠在格物院与阮安正在忙着如何将“饾版拱花“这种套印技艺实现出来。  

此事的起因便是如今依然有落第士子滞留京师,虽然这些人没有考中,但是毕竟是举人,各方面还是不错的,所以张忠想多吸纳一些人才进入格物书院。  

张忠便动了印刷招生简章的心思。  

话说时下的木活字是用梨木、枣木或者杨柳木雕成的,因为取材比较方便,成本不高,制造起来又比较简单迅速,所以乃是最常用的活字印刷了。  

至于金属活字中的铜活字还需等到明朝弘治初年江苏的无锡、常州、苏州一带,有不少富豪巨商制造铜活字印书,其中最有名的是无锡华家和安家。  

但是张忠不想印些纯文字的简章,他想简章图文并茂,更有逼格一些。  

在张忠的设计中简章只需开篇点明书院宗旨“格物致知,实事求是”便可以了,之后便请画师将书院的优美环境与主要设施展现出来,并配上说明文字。  

而这是木活字印刷难以做到的。  

于是张忠便想到了明朝末年书画篆刻家胡正言发明的饾版拱花。  

饾版印刷根据印色需要,每色刻一小版,印时依序逐次套印,状如拼凑饾饤,故名“饾版”。  

“饾版”是很细致复杂的工作,先勾描全画,然后依画的本身,分成几部,称为“摘套”。  

把一朵花或一片叶,要分出颜色的深浅,阴阳向背,看起来好似北宋人没骨画法。  

后世的木版水印便是源自于此种套印技艺。  

但是由于这项技艺始终基于手工进行,所以在后世纯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继承和发展。  

“效果如何,能将我们书院的优美环境表现出来吗?”张忠看着眼前已经停下工作的阮安问道。  

阮安闻言直接将印好的简章递给张忠,张忠连忙接过,发现简章中绿叶红花、书院建筑,还有树下读书的学生都展现的琳琳精致。  

虽然是无法与后世彩印相提并论的,但是对于眼下的人来说这个视觉冲击已经十分强烈了。  

“好”  

张忠满意的颔首道。  

“印刷作坊你办好了吗?”张忠将简章放下,随即问侍立在一旁的陈管家道。  

“国公府以前没有涉猎书籍印刷,伯爷又催促得急,短时间难以建立新的作坊,我便将东城的一家印刷作坊买了下来,那里人员设备都齐全,可以立刻开始动工。”陈管家恭敬道。  

“这样也好,你将这个简章拿给作坊的印刷师傅,让他们按照阮安的制作流程尽快将招生简章印刷出来。”张忠吩咐道。  

“是”  

陈管家连忙应道。  

张忠见此事解决了,便没有多待,他还得入宫一趟。  

乾清宫东暖阁:  

“朕今日召你入宫是有个新差遣让你去做。”朱瞻基端起茶盏轻轻啜了口茶不紧不慢道。  

张忠闻言一愣,随即回答道“陛下尽管吩咐。”  

“朕准备让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充任总兵官,镇守山海关、永平两地,如此一来南京守备将空缺,朕有意让你接替他,成为新的南京守备。”朱瞻基徐徐说道。  

南京为六朝故都,素有“北地胭脂,南朝金粉”之誉,衣冠文物,甲于江南。  

张忠穿越以来倒是一直期盼有机会能够下江南,游览江南美景,领略江南美人的。  

“只是为何朱瞻基要选我作这个新的南京守备呢?”张忠不由在心中嘀咕道。  

朱瞻基瞧着张忠的神色便晓得他有所疑虑,于是笑道“朕让你去自然是有原因的。”  

张忠讪笑一声道“请陛下指教,好让臣能明白日后该如何当好这个南京守备。”  

“朝廷赋税多半依赖江南,但自国朝初年以来江南官田重赋,沉重的负担,迫使百姓大批逃亡,朝廷税源减少,地方州县拖欠户部钱粮严重。”朱瞻基皱眉道:  

“朕有感于此,特意让应天巡抚周忱巡抚江南,总督税粮,而且苏州知府况钟、松江知府赵豫都是能臣干吏,朕期望他们能够肃清江南顽疾,让国库重新充实起来,朕也好聚齐钱粮甲胄以期北征。”  

“但是江南地主乡绅势力不容小觑,周忱等人皆有奏折禀告于朕,皆言遇到重重阻力,如今难以继续实行新政。”  

说道此处朱瞻基看着张忠笑道“朕便想到让你去做那个南京守备,由你掌管军队,在背后支持周忱等人,若真的事情有变,朕准你先斩后奏,有军队在手,那些人也就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起来了。”  

张忠听到此处,这才明白了朱瞻基的用意,不由苦笑一声。  

“不要觉得委屈,朕不会让你在南京待太久的,等到此次江南税粮改革完成了,朕便会召你回京,朕以后还是要倚重于你的。”朱瞻基徐徐说道:  

“而且你也不是一人单打独斗,朕已经下旨给南京守备太监郑和,让他好好协助你完成此事。”  

“下西洋的郑和吗?我终于要见到这位大佬了,若如此的话,此次下江南倒不全是坏事。”张忠闻言心想道:  

“朱高炽登基后停止了下西洋,这怎么行,等我下江南一定要再次促成此事,海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海权那是万万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