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反腐倡廉(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宁波府上奏朝廷,有一队倭国使团请求入京朝贡,朕已经准许了,想来他们也快到京师了。”朱瞻基皱眉道。  

张忠闻言一愣,随即想起来,如今算算时间,现在日本正处于室町幕府统治时期。  

而现在执掌日本大权的应该是室町幕府第六代将军足利义教。  

在明朝一谈起倭国,必然想起倭寇。  

因为自明朝建国之初,日本当时正处于南北朝时期,因为战乱大量的武士成为浪人,作为倭寇袭击明朝沿海一带。  

虽然说如今的倭寇之患远没有后来嘉靖年间严重,但是从洪武年间开始,这倭寇便没断过。  

正如明太祖曾说“东夷固非北胡腹心之患,亦犹蚊虫警寤,自觉不宁。”  

简单来说,洪武皇帝认为,这倭寇成不了大器,但就像蚊虫一样让人闹心,你理他吧,一巴掌便能拍死他,不理吧,他又时不时蛰你一下,让你烦不胜烦。  

“朕记得在永乐时期,倭国曾遣使来朝,当时皇祖父正式册封足利义满为国王,之后两国交往不断,直到后来足利义持继位,并且中断奉表入贡,如今据说足利义持已死,新继位的足利义教遣使来朝祈求重新恢复朝贡,朕考虑到需要他约束倭寇,便准许了使团入京。”朱瞻基缓缓说道。  

“陛下思虑极是,只是倭国局势复杂,恐怕足利义教刚刚继位,威望不足,恐难以约束倭寇,相反倭国或许还会动乱,以致倭寇愈发猖獗。”张忠担忧道。  

“朕也是尽人事罢了,若是彼辈真的胆大妄为,胆敢侵扰东南沿海,朕定让他们有来无回。”朱瞻基肃然道。  

“陛下圣明,倭国不服王化,记吃不记打,东南乃是我朝财富聚集之所,万不可失,倭寇若敢来,必要迎头痛击,让他们闻风丧胆。”张忠徐徐说道。  

“皇爷,都察院都御史顾大人求见。”张忠话罢便见金英踱步而入禀告道。  

“让他进来吧!”朱瞻基吩咐道。  

片刻后顾佐便进入东暖阁,待其人行完礼后。  

“都察院如今是个什么情况?”  

“臣已彻查都察院,现已查明御史严日岂、杨居正等二十人存在贪腐行为,臣请陛下废黜这些人官职与进士出身,将其下狱,依法处置。”顾佐肃然道。  

“哎!”  

“爱卿辛苦了,朕实在没想到都察院竟然被刘观败坏至此。”朱瞻基恨恨道。  

“刘观身为都御史,如此肆无忌惮地贪污,使得其他御史官员也都纷纷效仿,在他们各自职权范围内大肆贪污掠夺,御史到各地名为巡视考察民情,实际是到各地搜刮民脂民膏。”  

“而这种恶劣的风气又影响到地方官员,他们也都效仿,如此恶性循环下去,贪污腐化的风气便到处蔓延,不能控制。”顾佐徐徐说道。  

“爱卿所言极是,朕正是思虑至此,方需爱卿替朕荡清这满朝的污秽。”朱瞻基诚恳道。  

“陛下也不要过于失望,朝廷中还是有颇多的能臣干吏的,臣所在的都察院便有一个于谦十分不错,此次能清查都察院,也是多亏此人。”顾佐郑重道。  

“朕知道于谦,他的确是个人才,以前他为监察御史,朕为了磨砺他,调任他为行人司行人随永春伯去为赵王贺过寿,他回京后便让他回都察院了,没没想到他此次表现出色。”朱瞻基满意道:  

“如今都察院空出不少位置,朕就升于谦为佥都御史吧!”  

“陛下圣明。”顾佐连忙应道。  

“既然都察院已经肃清,那么其他部门都察院也要开始清理了。”朱瞻基吩咐道:  

“京师各个厂、库、局所贮存的木材、石料、砖、瓦等物品,都是各地百姓劳动、砍伐、搜集、制造加工之后运送到京师来的,留下来作为朝廷的备用物资。”  

“而作为负责管理的工部官吏及主持看守的人,却不顾这是朝廷的财物,当作自己的东西,私自占为己有或给予他人之事不可胜数,情况非常严重。”  

“你要派遣御史去各个厂、库、局,查看他们贮存的材料是否详细登录了,不能有任何差错,如果仍然有不知道改正的,本人将被处死,他们的家眷发配边疆。”  

“臣遵命,定不会让陛下失望。”顾佐连忙应道。  

“甚好,你退下吧!”朱瞻基满意颔首道。  

顾佐闻言行礼转身便出了东暖阁。  

“你说为何朕继位后出了如刘观与吴中这样的贪官呢?”  

待顾佐离开后,朱瞻基看着张忠叹气问道。  

张忠闻言心中嘀咕“自然与陛下你脱不了关系。”  

这的确不是张忠冤枉朱瞻基,要知道朱瞻基作为一个太平天子,待其人平定汉王之乱坐稳皇位后,便开始追求享乐、奢侈的生活。  

朱瞻基喜欢游猎玩耍,宫廷中的生活也开始奢侈,在他游山戏水的影响下,朝廷内的大臣们也沉醉于享乐之中,形成了以奢侈为光荣的不良风气。  

正所谓“君臣陶醉在表面的治平景象中,因此臣僚宴乐,以奢相尚,歌妓满前,纪纲为之不振。”  

真当那句“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百货皆作贱,蟋蟀盆子俏”是徦的吗?  

当然这话张忠是不敢说出口的,毕竟没人愿意听真话,更何况他面对的还是个皇帝。  

“臣认为面对此种贪腐之事需要宽严并济。”张忠徐徐说道。  

“你具体说来?”朱瞻基闻言大喜道。  

“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