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奏折制度(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当张忠在暖阁外百感交集之时,东暖阁内朱瞻基与杨士奇等人已经商谈良久。  

“陛下,太祖皇帝曾因史上宦官祸国乱政而感慨万分言道“吾见史传所书,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不可拯救,未尝不为之惋叹。”杨士奇神色肃然道:  

“所以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太祖皇帝专门打造了一面铁牌,悬挂在宫门之上,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由此可见太祖皇帝对宦官乱政是何等提防,如今陛下先让内侍行批红之权,又要设立内书堂让彼辈通识文字,如此一来陛下难道不怕重演汉唐旧事吗?”  

“爱卿多虑了,晚唐时宦官之所以能够废立皇帝,乃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军队,可本朝无论是京师还是地方军队,一直由宦官、文官、武将共同掌握,三者之间互相制约,宦官是不可能掌握军队的。”朱瞻基失笑道:  

“既然如此,宦官不过是个家奴而已,又岂能如卿所言,威胁到朕呢?”  

杨士奇闻言一阵无语,心中暗道“宦官威胁不到陛下你,却能威胁到我们文官呀!”  

但这话杨士奇不好直说,因为他心中清楚,眼前的这位皇帝,扶持宦官恐怕也有着制衡他们内阁的意思。  

身旁的杨荣见杨士奇没动静,不由上前一步说道:  

“这些宦官大多出身低贱,再加上身体的残疾导致他们内心阴暗行为偏激,国朝政务何等重要,题本上的小小一段话可能到了地方,就能影响无数人的命运,陛下又岂能让这些卑贱之人插手?”  

“如今陛下设立内书堂,让内侍通文墨,晓古今,他们无知之时便能为非作歹,若是让他们懂得更多,臣恐怕他们会逞其智巧,逢君作奸。”  

朱瞻基闻言愈发失笑不已,说道:  

“题本已经经过内阁票拟,那些秉笔太监也只是照样抄录而已,朕虽然只批数本,但是也会抽查,如此一来,他们怎敢糊弄朕呢?”  

“至于朕设立内书堂,乃是因为不识文字,那些秉笔太监如何替朕批红呢?”  

“再者朕让翰林学士专授内侍读书,除了让他们识字外,也是因为他们粗鄙,正需要圣人大道的教化,你们平日劝朕多读书时不是都喜欢如此说吗?”  

杨荣闻言,脸色涨得通红,心中嘀咕“我们这样说是为了约束陛下你呀!可不是为了让你给这些宦官找借口的。”  

朱瞻基见杨荣没言语了,便看向陈山道“你是朕的东宫旧臣,朕先让你掌户部事,后让你入内阁,可你让朕失望了,如今朕让你专授内侍读书,你能做好此事吗?”  

陈山闻言浑身筛糠一样哆嗦起来,他知道他将面临艰难的选择。  

如今是内阁大学士反对陛下设立内书堂,重用宦官,可陛下的心意已经十分清楚了。  

他陈山若是选择接受任命,去专授内侍读书,便会失去作为文官的立场,会被其余大臣排斥的,可正如陛下所言,他的表现太差了,已经渐渐失去天子的欢心,此次他若是违逆了陛下的心意,日后的前程依旧堪忧呀!  

想到此处,陈山额头上的汗珠不停往外冒。  

“哼!”  

“爱卿还需要考虑吗?”朱瞻基见陈山迟疑不定,不由作色道。  

“臣领命。”陈山一个哆嗦,连忙应道。  

身旁的杨士奇等人见状纷纷摇头,侧目而视。  

端坐御座上的朱瞻基却是轻笑一声,颇为满意。  

但当其人环视殿中几人时,心情又不好了。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  

朱瞻基在继位之初,也曾想过用自己的东宫旧人。  

当时的内阁共有七人。  

陈山、张瑛因曾担任过东宫的官员,朱瞻基即位后进入内阁,后因不称职被调走。  

其余五人便都是永乐时期的老臣了。  

其中黄淮因病致仕,金幼孜去世。  

以至于如今内阁之中惟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  

朱瞻基倒不是对眼前的三人有意见,相反他十分满意这三人的表现。  

杨士奇举止恭敬谨慎,善于对答,颇有学者风范。  

杨荣为人豁达,果断勇毅,通晓边疆事务,有才干见识。  

杨溥朴实正直,廉洁好静,个性恭敬谨慎,每次上朝,都顺着墙跟走,有高尚的品德。  

三人配合默契,将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朱瞻基之所以不爽,正是因为这三人过于团结一致了。  

如此一来,朱瞻基难免心中对三人有所忌惮,这也是他在给了内阁票拟权之后,立马扶持司礼监让他们掌部分批红的原因。  

“诸位爱卿,设立内书堂一事,朕意已决,诸位无需再劝,朝政繁忙,你们还是速速回内阁,处理政务才是。”朱瞻基经此一事也是显得意兴阑珊。  

“是”  

杨士奇等人无奈的对视了一眼,便行礼出了东暖阁。  

“吱呀!”  

当东暖阁的门被推开时,张忠便见四人走了出来。  

前面三人自然是杨士奇,杨荣,杨溥。  

张忠瞧着他们三人的脸色都不太好,心中一咯噔,暗道“看来他们三人出面都没有让朱瞻基改变主意呀!”  

而在三杨之后的便是垂头丧气的陈山,张忠见陈山远远跟在三杨后面,想上前说些什么,又迟疑不决的样子。  

张忠不由嘀咕“这又是闹得哪一出了。”  

“伯爷,陛下让你进去。”正当张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