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崩溃的汉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英国公府书房:  

“太子殿下真是这么说的?”坐在书案后的圈椅上的张辅望着因为赶路跑得气喘吁吁的张忠问道。  

“千真万确。”见过朱瞻基后匆匆回京的张忠不由无奈再次说道“太子有言,父亲你不负他,他则不负我英国公府。”  

张忠说完,从自己腰间将朱瞻基赐予的玉佩解了下来,递给了张辅。  

张辅打量了几眼玉佩,却压根没有接过来。  

其人眼中精光一闪,脸色数变后,又闭目养神,不知在思忖什么?反正是显得高深莫测。  

张忠见状无奈,急促向前一步,准备催促一下自家老爹,如此大好机会岂可错过?  

还没等张忠出口,张辅陡然睁开眼,从圈椅上站了起来。  

“来人,给我着甲。”张辅厉色道。  

随即便有贴身童仆自外而入,替张辅着起甲胄来。  

“你不要站在此处了,速速返回太子身边。”张辅瞧了眼张忠说道“告诉太子,我已坐镇三大营,请他放心入城。”  

“喏”  

张忠见状还能说什么了,除了在心中感叹自家老爹不愧是久经沙场之人,一旦决定便是雷厉风行。  

于是恭敬拱手一礼,便转身出了书房,只是去找朱瞻基去了。  

.......  

紫禁城乾清宫:  

洪熙皇帝的梓宫依旧停在此处,周围摆放着各种丧葬用品,不远处的和尚正在念经,偶尔传来的哭声,让大殿更添了几分哀伤的氛围。  

东暖阁里,张皇后正坐在贵妃榻上,脸上稍显惊疑之色,周围站立的是杨士奇等大学士。  

“早前传来消息,汉王领着王府护卫队出了城,看样子是向通州方向而去。”张皇后望着眼前的大臣问道“你们说说,汉王这是何意?”  

杨士奇沉吟片刻后说道“如今能让汉王如此兴师动众的恐怕唯有太子殿下了。”  

张皇后听了,不由脸色一白,因为她心中也是如此想的。  

“那如何是好?”张皇后不由急切问道“我们要不要也派兵过去,护卫太子。”  

杨士奇脸色一变,正准备说出自己的想法。  

只听殿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有太子殿下的消息了。”众人听了不由看去,只见司礼监太监金英一脸喜色的快步进来。  

“太子如何了?”张皇后不再淡定了,急促问道。  

“好叫皇后与各位大人知晓。”金英兴冲冲的说道“太子已到良乡。”  

“良乡?”杨士奇听了不由与身旁的少师兼吏部尚书蹇义对视了一眼,二人联想到汉王出兵通州,不由在心中感叹太子机智。  

“是否应该速速迎接太子归京?”张皇后听见自己儿子无碍,不由稍稍放下心来,于是问杨士奇等大臣道。  

“臣等马上去迎。”杨士奇与蹇义等人立刻俯首称是。  

........  

京师东南方,汉王朱高煦正领着王府卫队向京师奔来,因为他们在通州没有见到朱瞻基。  

于是汉王立刻决定回到京师,最后再博一次。  

谁知一队人行至半路,便见从京师方向有一骑士奔来。  

待人稍近,汉王发现来人是自己的亲卫,那个受命留守汉王府,盯着京师动向的人。  

“京师如何了?”朱高煦眼见此人,心中不由生出不祥之感,连忙在马上催促问道。  

“太子已被迎回京师。”甲士不敢耽搁,仓促跌下马来,就跪在地上回禀道。  

朱高煦听后脸色大变,不敢置信道“我们一路从通州而来,朱瞻基如何能在我们前面入京的?”  

甲士迟疑片刻后还是回答道“太子是从良乡,京师西南方向入京的。”  

朱高煦听了顿时脸色煞白,僵楞在马上,半天没反应。  

“父王,大势已去,我们还是速速归乐安吧!”汉王世子朱瞻坦见状无奈上前提醒道。  

朱高煦这才从震惊中回过神来,看着眼前的朱瞻坦阴恻恻道“谁说本王要逃了。”  

“父王,如今不走又能如何了?”朱瞻坦无奈道“朱瞻基已然入京,他天生占着名分大义。”  

“之前他没有回京,我们还有机会,其他人也都观望,可是如今他入了京,则一切便不可挽回了。”朱瞻坦继续说道。  

“那又如何?”朱高煦厉声问道“朱瞻基那黄口小儿,他还敢杀了本王不成?”  

“你是他二叔,他未坐稳皇位之前或许不敢杀您。”朱瞻坦无奈说道“但是若是我们不离开,他可以随便找些理由将我们暗中扣押在京。”  

“那时,京师已成龙潭虎穴,父王身处其中,根本做不了什么事呀!”朱瞻坦补充道。  

朱高煦听了不由心中黯然,他何曾不知道这些,他只是不甘心罢了。  

朱高煦看着眼前的儿子,下了马来,轻轻拍着朱瞻坦的后背,却不言语,让朱瞻坦一时惊愣当场不知如何反应。  

“坦儿,你可知道你皇爷爷永乐皇帝在靖难之时也曾像这样拍过我的后背吗?”朱高煦回忆着说道。  

朱瞻坦一时惊疑,却没做什么,只是静静的看着自己的父王。  

“本王还记得洪武三十五年的六月初一,你皇爷爷率军进至浦子口。”  

(洪武三十五年其实是建文四年,只不过永乐皇帝登基之后,抹去了这段尴尬的时间,把洪武年号延长了四年。)  

“当时我军形势一片大好,只要渡过江去,金陵便可收入囊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