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二章 乾元(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手机请访问这一下,佛门彻底乱了,根基被抄,再多的高手也无济于事。  

和尚尼姑几乎是人人喊打,这些高高在上的仙子大师,第一次遭遇到人民浪潮的洗礼,骤然溃不成军。  

在民间,佛门连连失利,在战略大局上,也同样不好过。  

白行简强破洛阳之后,便不再出手,但另一个让佛门头疼的人,事实上是两个人出现了,那就是这个世界的主角,寇仲和徐子陵。  

净念禅院一战,两人心中对佛门最后好感也荡然无存。  

白行简釜底抽薪的计策施展出来之后,他们第一次认识到,白行简所说,对方的禅意,仙境,都是建立在无数人的血汗之上,是什么意思了。  

原本,白行简只是打算让寇仲帮他打天下,毕竟徐子陵志不在此,一心隐退,原著中若非屡次危机,甚至都会舍寇仲而去。  

结果没想到,经过白行简屡次教诲,以及净念禅院之中,白行简对生命的阐述,让徐子陵有了新的感受。  

生命必然伴随杀戮,战场如此,自然也是如此。  

心之所在,便是自然所在,出世入世,便无不同。  

既然如此,不如助寇仲一臂之力,早日平定天下,早日得享太平。  

两人率领少帅国,以及杜伏威原本的人马,开始帮助白行简攻伐天下。  

双龙联手,所向披靡。  

作为这个世界的主角,两人的优秀,两人的气运甚至让白行简都有些嫉妒。  

两人一出马,就兵不血刃的说服了窦建德,随后,通过宋金刚,招降了刘武周。  

北地五方势力瞬间五去其二。  

之后,两人领兵攻打梁师都,短短半年,就将北地平定大半,只剩下被佛门护持的李阀,在佛门,李世民以及突厥势力的支持下,仍在坚持。  

不过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们坚持不了太久了。  

尤其是当初在净念禅院,白行简故意放走赵德言和盖苏文,两人的回归为突厥和高丽振奋了一些士气的同时,也隐藏了巨大的隐患。  

没有毕玄的压制,身为魔门中人的赵德言大力排除异己,利用突厥人的势力增强自己的底蕴。  

梁师都是他师弟,双龙之所以耗费半年时间才能拿下梁师都,就是因为赵德言蛊惑颉利,不计代价支持的结果。  

突利和颉利本有深仇大恨,不过看到宋阀崛起,突厥若不联手,根本无力抗衡,才勉强和颉利合作。  

结果眼看颉利被赵德言蛊惑,不顾突厥人的利益,一味损耗自身,支援梁师都,心中怒火中烧。  

随着梁师都战败,突利也再也忍不住了,直接出手夺权,本就不安稳的突厥顿时乱了起来。  

至于高丽,当代高丽王昏庸无能,全靠傅采林坐镇,高丽才没有乱起来。  

如今傅采林一死,盖苏文掌握大权,认为此人无能,只会将高丽拖入战火之中,花费半年时间,铲除了傅采林留下的种种手段之后,盖苏文也忍不住,夺取高丽王位。  

北地两方势力,突厥和高丽都生出内乱,便再也遏制不住渤海国,室韦、契丹、吐谷浑等部落,一个个心思各异,哪里还能集中力量对抗宋阀。  

况且,在他们看来,草原和中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白行简就算是拿下了中原,也最多只是压制草原,草原上的霸主,最终还是他们自己。  

攘外先安内,既然如此,不如等他们先统一草原,然后和中原和平共处,等中原衰弱了,在行图谋,就如同秦汉之时一样。  

北地一乱,李世民和佛门也失去了最后的支援。  

就连魔门,在白行简宣布恢复诸子百家道统,容纳魔门之中的显学,融入朝堂治国之策之后,对白行简的抵抗也少了许多。  

毕竟没有人愿意被当成魔,如果可以,谁不想活在阳光下。  

他们当魔,也不过是自身诉求无法得到满足罢了。  

至于拿下为所欲为,不顾道义伦理,朝堂法律的狂徒,才是真正的魔头。  

这些人白行简也不会跟他们客气,四大侍从和宋阀年轻一辈的高手接连出动,将这群不安于世的人全部诛杀,江湖上随意杀人的场面荡然无存。  

在这种情况下,来来回回支持一年多,李世民终于放弃抵抗,携全族投降。  

白行简也不手软,斩杀李阀之中犹有野心的人后,便宣布天下一统,于长安建都,建立大乾,乾元,乾为八卦之首,元为万物之始,大乾也将成为中原大地新的开始。  

乾元初年,白行简在长安登机,同时迎娶飞马牧场的场主商秀珣为后。  

之后,白行简和宋缺两父子,齐上终南帝踏峰,荡平慈航静斋道统,夺了慈航静斋至宝慈航剑典。  

佛门,在接连打击之后,几乎荡然无存,仅存的一些也都是导人向善的经义。  

白行简也颁布旨意,日后要成为出家人,不论佛道,都要有度牒,都要接受考试,通过了才是真出家人,没通过不仅不能出家,假扮出家人还要重惩。  

佛门不事生产,也没有税收,因此各地出家人的指标和当地的经济体量有关,只有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增加出家人的名额。  

一个萝卜一个坑,宁少勿多。  

而且,佛门不允许有自己的私有财产,所有的财产必须充公,由当地衙门的道录司安排日常用度,接受平民馈赠。  

僧人财产达到一定的数量后,需要主动捐献,否则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