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还是得进攻(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山城的各国记者们炸了。  

关于远征军在仰光歼灭日军第十八师团这件事,都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  

各种报纸上的头版头条,都写着吸引人眼球的大标题。  

《震惊:炸天帮叶良辰以一人之力,干掉日军一个师团》。  

《抗战:我,炸天帮叶良辰,又赢了》。  

《远征军:开局干掉日军一个师团》。  

《我炸天帮又变强了》。  

《听说叶良辰超凶的》。  

《我家叶良辰太稳健了》。  

《缅甸打日人》。  

看的人眼花缭乱。  

这国外的报纸,写的标题就是不正经。  

山西八路军总部,老总手里拿着赵刚发过来的电报,  

电报是以远征军独立团的名义发过来的。  

详细的对独立团进攻日军第十八师团做了汇报。  

从兵力部署到进攻路线,以及部队的推进速度和方式,该有步兵和坦克、步兵和炮兵的协同问题。  

写的非常详细。  

看的首长连连点头。  

王雷的指挥过程和对兵力的进攻配置,都让首长觉得很新奇。  

对于八路军来说,这种步兵和炮兵坦克兵协同作战的方式,还是第一次。  

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在以前,八路军和日军的作战,更多的是敌后作战。  

今天杀两个鬼子,明天拔两座炮楼。  

规模不大。  

对日军的杀伤,基本上是零敲碎打。  

虽然八路军对日军也进行过程建制的部队作战,但是他们的对手,都是日军的小队、中队,最多也就是一个大队。  

这已经算是规模很大了。  

日军一大大队的兵力和火力配置,比八路军的一个师火力还要猛。  

没有足够强大的火力,根本就不能改和日军正面硬刚。  

这就造成了八路军和日军作战中,大规模作战经验不足。  

甚至是没有经验。  

王雷这次在缅甸指挥独立团,不仅是和日军正面作战,面对的还是日军强大的野战师团。  

更重要的是,还是进攻战。  

使用的火力,更是火炮、坦克都有。  

这样的战役,可是非常值得学习研究的。  

这种大规模协同作战的经验,八路军非常需要。  

山西八路军总部,专门成立了一个学习班,团以上级别的指挥官全部参加。  

为的就是学习这种全新的作战方式。  

为以后和日军大规模作战积累经验。  

这里面最积极的,,就是新一团团长丁伟。  

因为没有被抽调去参加入缅对日作战,丁伟十分的不爽。  

这晋西北铁三角去了俩,就剩他一个。  

太没意思了。  

在李云龙和孔捷在的时候,他丁伟还能他们两个人聊聊天,商量商量怎么搞笑鬼子一家伙。  

那日子过的,滋润的很。  

现在好了,别提多没劲了。  

现在的日军,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就是坚守不出。  

而且还收缩了兵力。  

原本日军和伪军占领的一些小镇和县城,日军放弃了了不少。  

从地图上看,目前日军防守的主要地方,都是沿着铁路线和大城市。  

一些无关紧要的县城,日军已经撤退了。  

这很明显就是在收缩兵力。  

日军收缩兵力,让丁伟很发愁。  

打吧,他的新一团兵力不足以进攻日军防守的地方。  

不打吧,这整天在根据地呆着,人都憋出毛病来了。  

日军收缩兵力的问题,总部也发现了。  

这似乎是一个信号。  

总部首长分析,这应该是日军兵力不足了。  

现在不仅山西的日军在收缩兵力,华北、华中、苏北、山东等地的日军,都有收缩兵力的迹象。  

这都表明,日军目前的总兵力,应该不够用了。  

岛国国内目前的状况,王雷已经进行过汇报,并且我党的地下工作者,也进行了调查。  

发现岛国国内现在,一片混乱。  

这都说明,日军现在的日子,不好过。  

不过,岛国的整体实力,现在还是很强大的。  

在太平洋战场,岛国部队占领了大片的区域。  

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米军被打的节节败退,几乎没有招架之力。  

这让首长感到有点意外。  

按照整体来说,米军不应该这么烂才对。  

从岛国偷袭珍珠港以来,米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赢过。  

关于偷袭珍珠港,米国的反应,是很值得咀嚼的。  

王雷明明都已经把情报告诉他们米国了,但是米国似乎根本就不关心。  

反而一副我无所谓的态度。  

最开始的时候,还以为是米国不信,但是后来日军联合舰队偷袭的时候,米军太平洋舰队最重要的战舰和航空母舰都没有在。  

如果说是巧合,鬼都不信。  

在首长看来,日军偷袭珍珠港,正好给了米国一个参战的理由。  

还是一个最完美的理由。  

但是让首长意外的是,整个米国,似乎并没有准备好。  

这不应该呀。  

米国的大罗,难道都不悄悄准备的吗到现在为止,米军在太平洋战场损失惨重。  

地盘几乎都丢没了。  

除了袋鼠国还在他们的手里之外,其他的地方,基本上都被日军给抢了。  

甚至在菲佣群岛,被日军俘虏了好几万的部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