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那是自寻死路(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王雷决定,去一趟岛国。  

关于收购岛国兵工厂的事儿,他需要亲自出马。  

这件事儿,不能往后拖。  

越拖越容易出意外。  

必须要快才行。  

对于王雷的这个决定,明楼非常意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去岛国!?  

这绝对不行!  

王雷对于整个八路军部队来说,太重要了。  

这王雷如果离开申城,那还没什么。  

可是去岛国?  

这太危险了。  

万一他说了什么问题,那对整个部队来说,损失是重大的。  

再说了,这好好的,去什么岛国啊?  

在申城待着不是挺好的吗?  

王雷摇摇头:“这一次我是岛国,是有非去不可的理由。  

现在的岛国,局势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数。我这次去岛国,就是要想办法控制岛国的兵工厂。  

我的初步想法是,通过大量资金,控制岛国最主要的几家兵工厂。  

想办法从这些兵工厂里面,运回我们对我们有用的武器装备自己机器设备。  

如果有机会,我还准备把重要装备的设计图纸弄回来。  

岛国的战舰设计图还有飞机设计图,可是很厉害的。  

特别是岛国的航空母舰设计图,如果能弄回来,那对我们国家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航空母舰的设计图!?  

明楼被王雷说的一愣一愣的。  

现在把这样的设计图弄回来,好像没什么用吧?  

在明楼看来,航空母舰的设计图纸,还没有坦克的设计图纸好用呢。  

目前自己国家的工业实力,连坦克都造不出来,怎么可能有能力造航空母舰呢?  

而且,航空母舰不就是在船上加了一层木板吗?  

那玩意儿根本就不能和战舰比。  

明楼不明白王雷为什么会对航空母舰感兴趣。  

在他看来,即使真的能把图纸弄回来,那也是弄战列舰和巡洋舰的图纸啊。  

王雷接着说道:“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还想把其中一些兵工厂,搬到山西去。  

这样的话,咱们八路军,就能有自己的兵工厂了。  

毕竟购买米国的武器,也只能解燃眉之急。  

使用美式装备,好是好,就是子弹补给是一个大问题。  

按照我的判断,岛国和米国,早晚会有一战。  

到时候,大卫家族的货船,还能不能在太平洋上,都是一个大问题。  

为了安全起见,我还是觉得,要想办法建立咱们自己的兵工厂。  

我的意思是,是那种真正能生产武器的兵工厂。  

不要求生产多高端的武器,只要能大量生产子弹就行。  

咱们部队,目前使用的武器,大部分都是轻武器。  

火炮啥的都太少。  

而且现在部队基本都是敌后战场,对子弹的需求是最大的。  

我考虑,趁着这段时间,一方面想办法从大卫那里的搞几条美式M1903步枪的子弹生产线。  

再从岛国那里,搞几套三八式步枪的子弹生产线。  

这样的话,即使岛国和米国开战,封锁了全部的海岸线,咱们部队,也不会造成大面积缺乏弹药的情况。”  

王雷说的很严肃,明楼听的很震惊。  

岛国和米国开战?  

这可能吗?  

米国的军事实力,那是有目共睹的。  

不管从任何角度来说,岛国都不可能和米国开战。  

那不是自寻死路吗?  

明楼觉得,王雷的这个假设,并不成立。  

除非岛国疯了。  

“王雷,你的这个假设,不太可能吧?  

虽然岛国的整体军事实力很强,但是现在岛国的整体情况,并不乐观。  

武汉会战以后,日军兵力不足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按照我的估计,以后日军大规模进攻的战役,应该很少了。  

这样的情况下,岛国会去和米国开战?”  

明楼不相信。  

王雷说道:“正是因为岛国目前情况严峻,所以他们和米国开战的概率才会更大。  

米国对岛国的石油禁运,你应该已经知道了。  

如果没有了石油,那岛国在东方的战争,根本就撑不了多长时间。  

这对岛国来说,绝对是毁灭性的打击。  

为了继续把战争维持下去,岛国的下一个目标,只能是东南亚。  

东南亚拥有大量的石油和橡胶,这都是岛国急需的战争物资。  

而东南亚现在,是米国和女王国的势力范围。  

所以我分析,岛国和这两个国家,必有一战。  

而且战争到来的时间,不会太久。  

多则两年,少则一年,岛国肯定会向东南亚出兵。  

并且凭借着强大的海上力量,和米国开战。”  

而且,这个时间,很有可能会缩短。  

只要岛国的情况足够糟糕,那岛国出兵东南亚的时间,甚至会在半年以后。  

王雷觉得,他这次去岛国,完全可以给岛国添一把火。  

让他们把这个时间提前。  

这样的话,东方战场上,大量的日军陆军部队,就会被抽调到太平洋战场。  

这会大大的减轻东方战场的压力。  

王雷的话让明楼陷入了思考。0因为他惊讶的发现,王雷说的,好像很正确。  

不敢大意的明楼,立刻就把王雷的分析,发给了山西总部。  

看的山西总部首长都惊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