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刘世的聚会(2/2)
古代是一种酒器。多见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诗经·周南·卷耳”吟唱道:“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其中的金罍,即青铜罍,多以失蜡法成之。一般有方、圆两型,方罍多见于商晚期,而圆罍则从商延至周初。
这件青铜罍的横截面呈方形,方口直颈,弧肩鼓腹,方圈足外撇。肩部两侧各饰兽首耳,凌空突兀而立;正背两面,上方各饰高浮雕兽首,腹部下方各置一兽首鋬,上呼下应,仪态庄严。
据称方罍量极稀,存世仅寥寥数件而已。值得注意的是,在此罍口内缘,镌刻有一铭文图案,是为族徽无疑。
族徽亦称“族氏铭文”,乃表示族氏名号之图案,郭沫若称其为“刻划系统的族徽”。
铭文肇始于单字族徽,商代中期以前青铜器几无铭文,中期起初现一字或一族徽性铭文。后简化精炼为字,且字数渐多,至西周已到几十至几百个字,西周中期甚至有二三百字的长篇铭文。
所以说,哪怕只刻有一个铭文图案,这件青铜罍在当时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件青铜罍的横截面呈方形,方口直颈,弧肩鼓腹,方圈足外撇。肩部两侧各饰兽首耳,凌空突兀而立;正背两面,上方各饰高浮雕兽首,腹部下方各置一兽首鋬,上呼下应,仪态庄严。
据称方罍量极稀,存世仅寥寥数件而已。值得注意的是,在此罍口内缘,镌刻有一铭文图案,是为族徽无疑。
族徽亦称“族氏铭文”,乃表示族氏名号之图案,郭沫若称其为“刻划系统的族徽”。
铭文肇始于单字族徽,商代中期以前青铜器几无铭文,中期起初现一字或一族徽性铭文。后简化精炼为字,且字数渐多,至西周已到几十至几百个字,西周中期甚至有二三百字的长篇铭文。
所以说,哪怕只刻有一个铭文图案,这件青铜罍在当时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