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问鼎中原(4/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乎全军覆没,九殿下以及几位仙师,全部殉国!”  

简短的几句话。  

此刻却如同雷震般贯入到众人的脑海当中。  

工部尚书严茂兴,而是耳鸣不止,险些仰面倒地。  

二十万加三十万!  

五十万!  

五十万大军毁于一旦!  

而且这场仗看似打得凶险,但其实北凉军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过于重大的损失!  

经过此战过后,北凉军入关成功,如果再和东部的晋王等人联手的话,很快就能占据大半个中原!  

然后,只剩下最后一道关隘,他们就能直接杀到京城来!  

白袍!!!  

直到此刻。  

文武百官才深刻地理解到,曾经站在白袍对面的敌人,是怎么样一种心情!  

“老臣,死罪!”  

穆逢春摘下头顶的乌纱帽高高举起:“此次大策是老臣提议,如今遭此大败,老臣难辞其咎!”  

“穆老!”  

秦王愠怒道:“你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当务之急,难道不是该想想接下来怎么办吗?!”  

穆逢春没有回答,只是高高举着官帽:“臣不知!”  

“不知道?!”  

秦王追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臣,请死!”  

穆逢春重复道。  

“诶呀!”  

齐王上前将其搀扶起来:“穆老,策略是我们大家一起制定的,而且也是经过父皇同意的,如今兵败怎么能只赖在你一个人身上?!  

“说什么请死!  

“你是朝廷的老臣,早年间更是立功无数,没有人问你的罪!”  

然而。  

穆逢春坚持跪在地上:“如果老臣能侥幸留得一条残躯,就请殿下撤去老臣的兵部尚书职,另用贤能吧。”  

“穆老?”  

秦王有些鄙夷地说道:“你这是被区区一战就打垮了心气?就算是五十万兵马丢了,我们还有百余万大军!父皇出关在即,胜算仍旧是我们更大!  

“要知道,你可是和孙象宗一个辈分的人,陈三石不过是你子侄辈的人!  

“穆老如此懦弱行为要是传出去,岂不是令人笑掉大牙?”  

穆逢春自嘲地冷笑:“殿下,臣是输给孙象宗了,他说的没错,摆弄人心,只不过是不入流的伎俩,在真正的豪杰面前不堪一击。  

“臣确实不是陈三石的敌手,据说又有仙师来到神洲,还是请殿下让老臣腾出位置吧。”  

忆昔当年。  

他不耻于孙象宗的清高,对方也不耻于自己阴谋诡计。  

如今高下已分。  

他的心气确实,已经没了。  

穆逢春看过详细的战报,包括陈三石焚烧辟谷丹,和手下之人一起挨饿,后来更是居然能得到城内百姓的帮助…  

以及即便人头送到钱塘府内,北凉军也还是坚守许久,一直等到陈三石杀到城下。  

孙象宗说的没错。  

阴谋诡计在真正的大势面前,犹如蚍蜉撼树。  

“既然殿下仁厚,那老臣,就告退了。”  

说罢。  

穆逢春将乌纱帽轻轻放在地上,也不顾两位王爷是否答应,就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出大殿。  

“这、这可如何是好?!”  

齐王拍着脑门,说道:“我们接下来该如何平叛?”  

“先去通知父皇!”  

秦王说道:“北凉军进入到中原之后,昆仑山已经不再安全!”  

昆仑山。  

洞天福地。  

一封封战报从京城传来此地,但是都被拦截在洞府之外。  

黄鸿看着上面触目惊心地内容,急得在门前来回踱步,但是又不敢进去打扰。  

洞府内。  

伴随着体内最后一缕疗伤丹药的药力消化干净,隆庆皇帝的所有伤势痊愈,无论是肉身还是精神都来到最佳状态。  

这是筑基之前的必备流程。  

筑基,是有可能失败的。  

一旦失败,轻则修为倒退,终生再无筑基之望,重则生死道消。  

故此。  

修士们在筑基之前,都会慎之又慎,做好万全的准备。  

当初凉州血祭时,隆庆皇帝不慎沾染煞气,好不容易才排除干净,结果在前来昆仑山闭关的路上,又遭到寻仙楼的刺杀,受了些许轻伤。  

直到今日,才恢复全盛。  

接下来就可以正式开始闭关。  

短则数月,长则一两年,就能定下长生大道!  

隆庆皇帝的天赋不差,相反天赋极佳,即便是在天水洲,任何一个宗门都会愿意收他为真传弟子。  

之所以到如此年纪才到筑基大关,一方面是因为青年时没有得到真法,另一方面是没有足够的资源,直到后来拥有足够的灵气,再加上云州十日续命、蕴养气血修为才不断突飞猛进。  

再加上如今又有筑基丹,筑基成功的概率,在九成以上。  

盘膝而坐的隆庆皇帝没有急着进行下一步,他缓缓睁开双眸,冲着石门之外沉声道:“进来吧。”  

“嗡隆!”  

石门打开。  

黄鸿急匆匆的走进来:“陛下,奴婢没有打扰到主子吧?实在是有要紧的事情啊!”  

“败了?”  

隆庆皇帝最后一次得到消息,还是白袍明修栈道,暗渡阴平,突然神兵天降在洪都府,断了春秋府的后路,接着就是穆逢春献策,准备集中优势兵力先消灭掉北凉军再说。  

如今看着太监慌慌张张的模样,他心中便有了猜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