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四面楚歌(7/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不投降,攻城是不可能的,他们就要火速撤走了!  

也就是说。  

陈三石没能完成军令状!  

他之前的所有嚣张,都会迎来最终的清算!  

昭通府。  

城墙之上。  

庆国将士和百姓亲眼看着玄甲军回来。  

紧接着,就是斥候传回来的消息。  

“大事不好了!”  

“城外盛人军队都在疯传,其余的八府也降了!”  

“就跟之前的二十七府一样,陈三石每到一个地方,当地的主将就全部都主动开城投降吗,不放一箭!”  

“什么,真的假的?!”  

“邓将军不是说,其余八府不会降吗?”  

“嘘小点声,你难道忘了,二十七府降之前,邓将军也说的不会降吗,结果呢?”  

“你的意思,是将军一直在骗我们,就是想让我们死撑着?”  

“不然呢?”  

“那这、这可怎么办?”  

“其实完全没必要的,开城门投降就是了,何必苦苦支撑,其余各府投降的人,这会儿都已经到家了!”  

“你说什么?好大的胆子,妖言惑众,乱我军心,受死——”  

邓丰登上城墙,恰好听到一名部下私下里说的话,他雷霆震怒,手起刀落直接当着众人的面将其脑袋削去,鲜血从脖颈断口出喷涌而出,带着温热的触觉洒落在周围人的身上。  

他捡起人头:“你们给听清楚,外面的消息一定是假的!本将军不降,八府根本就不可能降!谁要是再敢妖言惑众,就是这个下场!”  

“这、这…”  

众人惊恐后撤,在也没有人敢议论。  

但邓丰知道,需要靠着杀人才能稳定人心的时候,就说明已经到了极限!  

好在,再坚持坚持!  

这根弦,只用再绷最后一夜!  

明日一早。  

就是大盛声称攻城的时间。  

只要他们一攻城,双方杀红了眼,就能够继续守下去!  

五日后,大军就会到达!  

城外。  

大盛虎贲军中军大帐。  

“再有几个时辰天就亮了!昭通府的人要是还不开门投降,就意味着姓陈的军令状不可能完成!老子到时候亲手把他抓起来押到孟大帅的面前,我看房青云怎么救他!  

“陈三石人呢?该不会躲起来了吧?!”  

沙文龙眯着独眼,手中不断摩挲着阔刀的刀刃,脑海中满是自己给姓陈的跪下认错的画面。  

“回沙将军的话,陈三石就在东城门的大帐中!”  

“他在做什么?”  

“不知道,貌似什么也没做。不过卑职看到,玄甲军好像调来很多降卒。”  

“降卒?”  

崔从义挑眉道:“他调降卒来做什么?”  

“不知道!玄甲军的人没有透露!”  

“报——”  

另有一名将士冲进大帐内,跪地汇报道:“陈将军有令!命令我们在卯时时分取消围三阙一的策略,彻底把昭通府锁死,然后擂动所有的战鼓,在城池四面摆开军阵,准备好所有攻城器械。”  

“好啊!”  

沙文龙忍不住大声冷笑:“我知道了!他要降卒过来,是想逼着降卒去当挡箭牌先登,然后咱们跟着攻城!看来,他也总算是醒悟过来,知道城里的人不可能投降,必须要攻城才行!  

“可惜,晚了!  

“现在黄菜都凉了!  

“只要一见血,就会惹来城里人的拼命,五天时间根本不可能攻下来!庆国援军马上就到!  

“他这是贻误战机!  

“崔将军,快快去信!  

“咱们距离永乐府很近,天亮之前海东青就能飞回来,让孟大帅拦住这小子!现在这个时候攻城,根本就是在找死!  

“撤了他的假节钺,咱们把他拿回去问罪!”  

“是!”  

玄甲军。  

在一片焦灼之下,陈三石就在大帐门前修炼枪法。  

直到夏琮匆匆赶来汇报,他才停下,不急不慢地接过赵康递来的粗布擦汗:“都安排好了吗?”  

“大人!”  

夏琮抱拳道:“两千降卒全部就位,分散在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其余各部也做好准备,天亮以后就准备攻城!所以大人,这第五步,还是要攻城吗?”  

路书华、萧诤等人,都投来不解的目光。  

在他们看来。  

现在攻城,是不可能来得及的。  

但是既然大人要这么做,就说明肯定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攻下来。  

只是具体用什么方法,他们就猜不到了。  

然而他们得到的答案,却和猜想大相径庭。  

“不攻城。”  

“不攻城?那、那还是要劝降?可是大人,咱们又是找来降卒当挡箭牌,又是命令其余各部准备攻城器械,不是攻城,是用来吓唬人的吗?”  

“你们一直在问我,招降莱州的第五步是什么。”  

陈三石的手掌来到沙盘中,昭通府城的上方,摇曳的烛光下,阴影覆盖整座城池。  

他缓缓开口,字字铿锵:“第五步!四面庆歌!”  

“庆歌?是指庆国的山歌吗?”  

夏琮等人几乎彻底乱套:“大人,这又是什么安排?”  

“传我的号令!午夜子时以后,让两千名降卒,唱山歌!”  

“庆歌响起后,东方日出时,就是莱州城破之刻!”  

“砰!”  

陈三石五指山般的手掌重重落下,沙盘上的昭通府城,拍成粉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