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四面楚歌(3/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才能够小成。  

昭通府。  

是莱州最大的城池,里面的观音庙也是最大的,以前不少其它府、县的百姓甚至会千里迢迢去参拜供奉。  

这是私人好处。  

从大局来说,昭通府也是重中之重。  

如今莱州三十六府,已有二十七府归降,剩下最后的九府都是硬骨头,其中以昭通府为首,守将邓丰名气很大,很难拿下。  

但相对应的,只要把邓丰拿下,对于庆国的士气就又会是一次重大打击,其余八府就会彻底崩溃,立马跟着出城投降。  

这之后,大盛才有机会收拢兵马,应对接下来战场的局势。  

仍旧不容乐观!  

除此之外,这一路招降有一点是陈三石感到意外的。  

那就是他的名字,出乎意料的好用!  

谁也想不到。  

当初携民渡河,能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投降的二十七府,起码有十座府邸是百姓造反导致内乱无法守城,陈三石这三个字起到的作用起码在三成以上,这也是大势的一种。  

“玄珠里的香火基本上得到多少消耗多少。”  

“但是…”  

“白色的玄气倒是越来越浓郁。”  

他看着手中的玄珠不禁陷入沉思。  

从梅子县开始。  

几乎每到一个地方,白色玄气都会增加几分,基本上和他们战线推进的速度一样。  

莫非…  

是大胜之势,能够转化为玄气?  

感觉是,但又不是。  

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  

陈三石暂时顾不上去仔细考虑,因为不知不觉间,天已然大亮,他们马上就要再次出发。  

这一次的目的地是,昭通府!  

时间不多了!  

绿岭山的大军马上到。  

必须用最快的速度,让昭通府开城投降!  

硬骨头,也要啃!  

永乐府。  

“混账!”  

唐王李恭看着送来的战报勃然大怒,直接把桌子上的烤肉连同饭菜全部打翻:“短短三十天!二十七府全部归降?!  

“降卒五万人!  

“这五万人,就算是伸着脖子让盛人去砍,也要砍上三天三夜!他们就这么一箭不放的开城投降?!”  

“这是姓陈的走到哪里,哪里就开门恭迎吗?  

“你们确定这是在打仗,不是姓陈的巡视他的地盘?荒谬,简直荒谬至极!”  

“确实荒谬。”  

副将愁容满面地说道:“很多城池的将领不光自己投降,投降之后还主动去当说客,劝说其他城池的弟兄投降,慢慢下来,投降就成了一种大的风向,止都止不住。如今,陈三石率领玄甲军,已经直奔昭通府而去。”  

“只要昭通府不丢,就还有挽救的余地!”  

李恭很快冷静下来,他用筷子指着舆图:“包括昭通府在内的余下九府守将,要么是邓丰的故旧,要么是十分尊崇邓丰,只要邓丰不降,其余人就断然不会降!”  

“那就没问题。”  

副将笃定道:“邓家七世忠烈,当初大庆开国时就是首功之一,谁投降,邓将军都绝对不会投降,我这就去信给他,令他再坚守最后二十日,短短二十日而已!”  

“快,快去!”  

李恭催促道:“另外,通知南徐国朝着虎牢关开拔吧。”  

“好。”  

副将一边吩咐人写信,一边担忧道:“王爷,之前你不是担心南徐狮子大张口…”  

“如今看来,不掉块肉是不可能了。”  

李恭冷笑道:“但是这块肉,不能出在我们身上。只要昭通府不丢,我等三面夹击之下,未必就不能击溃孟去疾部,到时候,就不单单要收复莱州失地,我要一举攻入盛国境内!”  

“是!”  

昭通府。  

城外。  

大盛军营。  

“二十日内,连下二十七府!”  

曹樊看完战报,目光中满是藏不住的惊讶和嫉妒:“他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仗还可以这么打?先是四渡洪泽河,然后是千军万马避白袍,为什么,他总是能够以一种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方式达成战略目标?”  

“世子殿下,你无须担心。”  

崔从义冷静地分析道:“先前的一座座城池,听起来虽然吓人,但是各个城池里的主将,不过都是土鸡瓦狗之辈,投降很正常,换成殿下去肯定也可以,说不定还会更好,毕竟你可是皇孙,说话的份量难道不比他一个参将要重的多?  

“接下来的昭通府,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这个邓丰更是跟茅坑里的石头一样又臭又硬,咱们在这里围城足足两个月,什么条件都开出来了,他毕竟只是玄象境大圆满,连侯爵都承诺了,他还不是眼睛都不眨一下的?这样的人,会投降?!”  

“崔将军说的没错。”  

沙文龙不屑道:“就剩下二十天的时间,怎么也不够用了,咱们就等着姓陈的完不成军令状上的任务然后掉脑袋吧!”  

“话虽如此。”  

曹樊轻声道:“拿下昭通府必定对于大盛朝和你我都有益处。”  

崔从义称赞道:“世子殿下真是贤良。”  

“哒哒哒!”  

马蹄声响起。  

打着“陈”字将旗的玄甲军裹挟着漫天尘埃,出现在视野的尽头处。  

“他们来了!”  

很快,一行人就停在大寨外。  

只是陈三石身为名义上的统领,世子曹樊毕竟是皇孙,身份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