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根本法力炼谪仙(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田茹在外操使着得来的本命剑,修习剑术培养感情。  

秋虹只坐在这远离闹市宅院的主屋之中,识海里真水化海,七叶青莲浮沉。  

心中默默存思观想,不过片刻的时间就有一点纯洁念头降下,落入丹田之中,化作一柄淡青小剑在其中游曳。  

这淡青小剑起初就如同雾气一般缥缈、虚浮不定,待丹田中的青冥真气裹上,汲取了其中的力量之后。  

方才猛的一震,落入下方之中。  

本来看似除了飘荡的真气之外就别无它物的丹田,在那小剑融入其中的一瞬,显化出一汪湖水。  

那小剑就像乳燕归巢一般没入其中,溅起一点涟漪,继而又消失不见。  

这却是他合以念头,练出的根本法力湖泊。说来是湖泊,但其实也不过是个小水洼罢了。  

所谓法力,便是真气凝聚功决真意而成,其他道派称真符,佛门叫舍利子,魔门唤血种,名字颇多说来说去,却都是那个意思。  

若是你念头升华化作神识,再以神识在丹田内凝成法诀禁制,随时能演化新的剑意,便是触摸到金丹的边了。  

但这与成就金丹却又相隔着很远的距离,所以这个阶段的修士们又称作化丹。  

解为:诸气化合,聚而成丹。  

一道根本法力乃是真气配合功决所凝,剑修打出便是心中剑式,法修打出便是一道法术。  

寻常剑修到了这个地步,须得观想真功念头垂落,将真气混合至含有功决要义的念头中,化为剑意储存到丹田气海之中,这便是一道根本法力。  

而像这般的根本法力炼来极难,往日在青冥内一日最多炼化上两三缕,如今入了俗世中,方方一早修行不过才得一缕而已。  

而这般的法力一旦用了出去,便是像泼出去的水一般,彻底消耗了,就再也收不回来了。  

因此,一般来说锻念阶段的修士最为忌惮的就是消耗法力,因为这非常的不利于他们日后的修行。  

非得等他们将神识修了出来,把根本法力凝聚成自己想要的禁制模样,藏在体内。  

才能开辟出源头,法力源源不断起来。  

一旦结成了禁制,便能如同法器禁制一般将体内的真气炼化成虚意、虚符。  

而这般的东西打出去也是一道剑决,只是不如根本法力那般持久,若不在体内禁制处温养,只消两三日便散去,连真气都收不回来。  

而这个,便是修行人士常说的法力,也称道行!  

身体中禁制能够自行的远转,汲取真气温养虚意,渐渐的日子过的久了,它也能转化为根本法力。  

这个过程,称为增长道行。  

按照寻常修行人一天一缕来算,三百六十五周天之数称作一年的道行。  

所以你出门在外听得人言,我五百年道行方才成就金丹。  

指的可不一定是修炼了五百年,他极有可能是修行了八百乃至一千年。  

为何?  

盖因,寻常修者的内外条件不支持他做到修行一天便涨一天的道行。  

通常是大家出门在外探讨修行道:  

“道友你苦修一年涨了多少道行啊?”  

“不多不多,半年而已。”  

“哟,我才涨了三旬,道友仙山何处,在下孤身一人,愿上门做个门客长老。”  

“哈哈,欢迎欢迎。”  

若无仙山福地,真功妙决相助。  

正所谓,事倍功半,便是此理。  

修士化丹之前,使用法术消耗的都是根本法力,用一点少一的那种。  

因此,这个阶段的修者斗法都谨慎的很,轻易之间不出手。  

没办法,一道酷炫的法术打出去,那消耗的不是别的,是有寿命炼出的根本法力啊!  

但化丹之后,所用的法力,却非是根基,只是随时能汲取天地灵机恢复补充的消耗品。  

这也是,为何各道门,非得弟子化丹之后方才放之下山游历的缘故。  

那子鼠观的道人自然是化丹境界的修士,虽然秋虹不打算轻易的上去招惹他,但还是不得不防,得有些对抗的手段。  

随即张口吐出三道根本法力,落到早就显化出来,漂浮在半空中谪仙剑上。  

秋虹这下子可是下了血本的,法力根据真气品质、修行真功的不同,所产生的效果自然也不同。  

同样的剑诀,有的剑修一件斩出天地变色,山川崩碎:而有的剑修,就只能裂开三尺小缝,徒惹人笑。  

这便是法力所蕴含的真力大小不同。  

秋虹合外气所采青冥气,本质极高又非常符合他真功性质,淬炼的真气品质自然就极高。  

而这次观想的功决为遁空剑典上所附的一篇它化有形无形剑,化作的根本法力各具不同神妙。  

一道幻化,一道遁空,一道辨灵机。  

联合起来便是一门变化莫测的剑招,打入谪仙剑,便能代他施展而出。  

其蕴含的威力极大......等闲修士,怕是接之不下。  

而且,秋虹还另有它意。  

原本打算是将谪仙剑剑光再打磨的纯一一点,待他迈入化丹之后,便会腾出手来,正式的用法力炼上禁制。  

但现在,昨天他躺在床上想想。  

还是无需追求那般完美,先炼了再说。  

谪仙剑炼成禁制后,有几门法诀便能动用,为他添上几分本领。  

他虽不在意比试的胜负,但自家的小命还是要保一保的。  

将这三道根本法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