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吕布救驾(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太后,西凉乱兵追击不停,要想逃得性命,恐怕也就只有一个办法…”  

杨奉回想起徐晃的说辞,用沙哑的声音,向太后劝谏。  

“哦?还有什么办法?”  

“杨将军快快请说——”  

太后惊叫一声,大喜过望,连声催促。  

刚才,她还以为自己在劫难逃,甚至已经做好了身死此地的打算,没想到在杨奉这边,居然还有出逃的方法。  

“太后,我们的东归队伍太过臃肿,速度太慢,根本逃不出西凉乱兵的追击…”  

杨奉感叹一声,摇了摇头,继续说道:“为今之计,只能暂且抛弃随行的官员亲眷,放弃所有的车驾器物,趁着夜色,轻身而出,向北越过黄河,朝向河内疾行…”  

不得不说,朝廷东归的队伍,确实很大!  

其中有各级官吏,和他们的家眷,还有专供皇室祭祀使用的各种器物,以及历代天子收集的典籍文书…  

如此庞大的队伍,通过陆路迁徙,自然就提不起速度!  

所以,当初他们离开长安时,尚且还在盛夏!  

一路上走走停停,到现在已经进入隆冬,但却才堪堪走过一半路程…  

而且,在一路追逃中,相继丢失了许多器物和典籍,随行的官员和家眷,也死伤惨重!  

这一路行军,可以说是凄惨无比,用血泪铺就…  

看到如此悲惨的情形,让大家不禁回想起,当初董卓强行迁徙雒阳附近的士民,也同样造成了无数死伤!  

上次向西,这次向东!  

在这条雒阳与长安之间的数百里通道中,浸满了京畿士民的鲜血和眼泪…  

现如今,西凉乱兵还像之前那样血腥残暴!  

已经在营地外面,布下了重重包围…  

之所以还没有进攻,主要还是因为郭汜和李傕担心发生意外,伤到了太后和天子。  

那样以来,他们就将背上弑君恶名,必将遭到天下士民的谴责与征讨!  

到那时,他们麾下的将官也肯定会暗生二心,以报仇的名义,引兵反叛,吞并他们的部众…  

这在西凉军中,可以说是家常便饭!  

所以,那些乱兵现在,也就只在外面来回奔驰,大吼大叫,吓唬营内将官。  

不过,这种状况,却不会持续太久,因为西凉兵没有太多的耐心!  

等到郭汜和李傕彻底掌控了外面的形势,肯定会强行攻打进来!  

现如今,要想逃得性命,方法只有一个——  

抛弃所有的累赘,在西凉兵反应过来之前,趁着夜色,逃向黄河北岸!  

反正现在黄河封冻,根本不需要准备渡船,就能涉冰过河。  

过了黄河,疾行向东,前往河内张扬那里求援…  

听到他的建议,太后何氏沉默下来,久久不语。  

抛弃所有累赘…  

这话说起来容易,却很难让人下定决心!  

因为这些东西,都是证明天子身份的重要证据!  

其中有历代先祖的灵位牌匾,以及祭祀典礼所用的各种礼器,还有皇室收藏的宝物典籍…  

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随行而来的各级官吏!  

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皆是士族出身,在各自家乡,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在这些官吏的支持和证明下,天子和朝廷的身份才能获得广大的认可!  

如果把他们残忍抛弃,眼睁睁看着他们落入乱军手中,还如何获得地方士族的支持?  

现如今,汉室朝廷屡遭打击,原本就威望不足,若是连追随自己的官吏都能抛弃,就算能逃回雒阳,恐怕也会让人离心离德,很难再获得忠贞士人的支持。  

所以,太后深思之下,沉吟不语,一时间拿不定主意。  

“太后,事有缓急,还请速速决断!”  

“若是等到西凉兵冲进来,恐怕会万事皆休,再无回转的机会!”  

杨奉心中焦急,不停的催促道:“只要太后和天子能够逃脱出去,还能借助山东诸侯的势力,逼迫郭汜和李傕,让他们释放官吏家眷,归还车驾器物…”  

太后何氏原本就心智不坚,气魄不足,听到后面的劝解,也开始暗自点头,感觉很有道理。  

最后,仔细思索了一番,她也只能感叹一声,道:“当今形势下,恐怕也就只能如此了…”  

“杨将军,就按你说的办吧…”  

“喏——”杨奉心中大喜,应诺一声,连忙回去准备。  

这次出逃,只能让人骑上战马,疾行而出!  

然而现在,经过屡次大战,他们麾下的马匹已经不多…  

所以,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有资格跟随天子出逃…  

在挑选人员的过程中,营地中的官吏和家眷也都听闻过来。  

没过多久,便传出连续不断的哭喊声与大叫声。  

就在这时,吕布和陈宫率领兖州兵马,联合张扬所部,已经赶到了黄河北岸的大阳城内。  

“公台先生,李傕和郭汜已经击败了护送兵马,我们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吕布站在河堤上面,踮着脚尖,看向黄河南岸的战场,脸上满是焦急。  

不过,站在一旁的陈宫却老神自在,搭着手帘,向南眺望,随口回答道:“先不要急,天子所在的营地,不是还很安全吗?”  

在陈宫眼中,追在后面的西凉骑兵固然都是乱臣贼子,护送天子车驾的随行部众,也同样不是什么好人!  

看看他们——  

要么是西凉叛兵,要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