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袁绍选择(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冀州邺城,袁绍也收到了天子的传令…  

不过,他的麾下将官,却分成两派,以沮授为首的冀州士族,支持他迎奉天子。  

然而,袁绍的元从谋士,却坚决反对…  

“将军——”  

沮授率先站出来,拱手说道:“袁家四世三公,世代担任朝廷高官,以忠义辅国而著称!”  

“然而现在,天子四处流离,宗庙惨遭破坏,就连朝廷重臣,都朝不保夕,随时可能被乱兵杀害…”  

“可惜,遍观九州各郡,虽然每个势力都打着义兵旗号,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大都想着征伐兼并,从来没有为朝廷和百姓考虑过!”  

“如今,冀州大体平定,士人来附,兵强马壮,若能出兵向西,把天子和朝廷迎奉到邺城,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兵马以讨不臣,还有谁能抵抗的了呢?”  

不管是“奉天子”,还是“挟天子”,其本质都是完全相同的,仅仅只是说辞不同,让人听起来感觉有些差异。  

而且,这种套路,也并不新鲜!  

早在西汉末期,王莽就已经玩了很多次!  

后来的东汉中期,出现了很多年纪幼小的皇帝,自然也逃不出这样的套路!  

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发生在不久前的董卓和西凉军…  

所以,只要不是糊涂之人,都能想到这样的计策。  

而且,把天子和朝廷控制在手中,确实好处多多!  

首先就是,可以更加方便的给手下亲信升官封爵。  

之前刘备就因为自己的地位不够,只能暂时压制太史慈的功劳。  

若是这样的行为做得太多,肯定会让手下将官离心离德…  

其次,有朝廷在手,可以更加方便的招揽全国各地的人才!  

后世曾有人说,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想要当官的人却要多少有多少!  

无论哪个时代,每一家士族豪强都有获取官位的强烈需求!  

就像原本历史上的诸葛玄,为了两千石的太守之位,居然不顾生死,毅然南下,前往遍地瘴疠和战乱的豫章为官。  

如果有朝廷在手,就可以用官职为诱饵,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才,投奔过来!  

而且,就算对方厌恶你本人,或者不满你的治下政策,也大多不会拒绝高官厚禄…  

甚至还能找到一个相当漂亮的说辞——  

自己效忠是汉室朝廷,而不是某一个军阀势力!  

有了这种自欺欺人的说法,自然就能收拢更多的人才!  

袁绍听到沮授的提议,一时间心驰神往,立刻想要同意下来。  

然而,来自颍川的元从谋士却极力反对,把淳于琼推了出来。  

在历史上,淳于琼虽然看似一个武将,但却也是颍川士族出身!  

而且,他的资历很老,当初汉灵帝组建西园八尉,他就是其中的右校尉,与袁绍曹操等人并列。  

“本初呀,你我都知道——”  

淳于琼摆了摆手,大大咧咧的说道:“自从桓灵开始,大汉皇室就开始衰败,如今已有数十年矣…”  

“到了这个时候,再想振兴汉室,实在是太难了!”  

“而且如今,群雄四起,割据州郡,麾下部众动辄就有数万人,正像当初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如果把天子和朝廷迎奉过来,大小事务都要上奏请示;天子令旨下来,如果服从,就会损失权限,若是不服从,那还把他接过来干什么?”  

说着,他就耸了耸肩,脸上有些嘲讽。  

这话说的也有道理,把天子和朝廷弄来,顶在自己头上,肯定会麻烦许多!  

袁家世代高官,自然不会把天子太过神圣化,尤其是袁绍袁术,早就已经暗怀取代之心!  

而且现在,袁绍已经占据冀州,把公孙瓒压制在幽州,眼看着就能全据河北,就像当初的光武帝那样,取得极为优势的战略势态…  

接下来,只要稳扎稳打,用不了多久,就能一统天下,登基大宝!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在自己头上,请来一个分权之人呢?  

就在这时,郭图也站出来,拱手说道:“将军,若是把天子和朝廷迎奉过来,你可还能分得清,自己治下的将官,究竟是袁氏臣子,还是效忠汉室?”  

说着,他就抬起头,朝着冀州士族的方向,扫视一眼。  

沮授听到这话,忍不住倒抽一口冷气,原本还想继续劝说呢,但却只能止住脚步,神色黯淡,沉默不语。  

站在周围的冀州士族也都明白他的意思,一时间脸色非常难看!  

实在是没想到,这个曾被刘备耻笑辱骂的小丑,居然直接挑明了袁绍麾下的矛盾…  

万事万物,有利必有弊!  

迎奉天子的策略,也同样如此!  

虽然可以借助朝廷的虎皮,招揽全国各地的人才…  

但在同时,你也很难分辨出,自己麾下的将官,究竟是效忠自己,还是汉室朝廷?  

这对一个立志想要改朝换代的首领来说,尤为重要!  

不能因为历史上的曹操依靠此计,获得最终成功,而故意忽视其中的隐患!  

事实上,曹操也遭受了许多来自朝臣的暗算与背叛…  

当他攻灭袁氏,占据河北之后,很快就与汉室朝廷分割,把自己的根基之地,搬迁到邺城,甚至还获封魏公,划分了硕大的地盘!  

同时,也逼迫麾下将官表明立场,各自站队…  

原本作为他的大管家和左右手的荀彧荀令君,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