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是否干涉(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张飞率兵东行…  

太史慈南下,准备在淮水岸边修筑堡坞…  

臧霸也带领部下,北上东海,准备把留在琅琊境内的部下召集过去,逐渐解散,在当地驻扎安置,转化成为二线郡兵。  

不过,这都需要时间,慢慢的潜移默化。  

反正东海郡夹在琅琊和下邳之间,刘备借助糜氏家族,在当地也颇有掌控能力,自然不用担心他们搞出幺蛾子。  

召唤牵招的信使已经派了出去!  

刘备让他带领东莱境内的一部分兵马,南下琅琊,把当地控制起来。  

当然了,在之前的大战中,糜家镇守朐县,转运粮草,也同样贡献极大!  

如今,糜竺身为别驾从事,坐镇不其,相当于整个势力的大管家,可以说是位高权重,自然就没有办法继续升迁了…  

刘备为了补偿他们,就任命糜芳为东莱太守,补充空缺。  

而且,把糜氏兄弟调离徐州,也方便日后在这里进行各项改革…  

“拜见使君——”  

陈登升任为广陵太守,即将前去赴任,特意前来拜别。  

广陵郡的地盘大多位于淮水南岸,向南一直抵到长江岸边…  

其郡治广陵城也在长江北岸,位于后世的扬州市附近。  

在古代历史上,广陵一直都非常有名,尤其是魏晋之后,一曲广陵散,更是把它永远的烙印在历史帷幕上!  

后来,隋唐时期,广陵改名为扬州,随着南北大运河的修通,让它变成九州之中,最为繁华的所在!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到了后世,广陵郡内,也同样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  

然而,在汉末时期,却并非如此…  

“元龙即将南下,可有什么需要本官帮忙的?”  

刘备摆了摆手,让他坐到一旁。  

陈登素有傲气,自然也不太计较虚礼,点头坐下,道:“使君,下官收到江东消息,孙文台的长子孙伯符率军渡江,南下征伐,已经击败了扬州刺史刘正礼,占据了吴郡!”  

“接下来,想必很快就会兵锋直指南面的会稽…”  

“这么快——”刘备忍不住的惊叫一声。  

这段时间以来,他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徐州境内,与袁术相争,自然就没有精力考虑南方的征伐。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孙策居然会在这个时候出兵东征…  

自己刚刚大战一场,骤得徐州,正是应该休养生息,调整内部问题的时候,根本抽不出力量南下干涉。  

如此以来,恐怕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孙策一统江东,成为自己日后统一天下的竞争对手…  

“不错!”  

陈登点了点头,脸色凝重道:“孙伯符骁勇善战,不惧生死,冲锋陷阵,敢于当先,有乃父之风!”  

“所以,江东士民对他极为钦佩,称其为略逊于项藉的小霸王!”  

“下官以为,用不了多久,他就能攻克会稽,全据江东…”  

广陵虽然处在江北,但却与吴郡隔江相望!  

正所谓南船北马,江淮境内的百姓大多都会水性,非常善于驾舟行船…  

所以,宽阔的大江不但不能成为两地的天然阻隔,反而会变成大军行动的运输通道!  

等到孙策一统江东,接下来的目标,很可能就是隔江相望的广陵!  

作为广陵太守的陈登,感觉大战即将降临,自然就脸色凝重…  

刘备也感觉问题有点严重,连忙问道:“元龙可需要本官的支持和帮助?”  

“那倒不用——”  

陈登摇了摇头,道:“江东一带,生活困苦,疫病和蛮越滋扰不休,所以,当地百姓轻生好战,不惧生死!”  

“也正因为如此,孙伯符才得到他们的支持和爱戴…”  

“然而,这样的作战方法,缺少兵法和谋划,就跟乌合之众差不多…”  

“下官镇守广陵城池,还是有把握的!”  

说着,他就微微抬头,露出一脸的自信。  

丹阳精兵之所以厉害,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就见惯了生死,在战场之上,毫无畏惧,自然就能爆发出强大战力!  

然而,但却因为缺少教育和纪律,很难组织大兵团作战…  

所以,在原本的三国历史上,江东的吴军在水战和防御作战中,表现得很是亮眼。  

可惜,主动向北攻伐时,却总是败得一塌糊涂…  

而且,尤其缺乏进攻坚城的能力!  

刘备想到这些,连连点头,很是同意陈登的看法和见解。  

再说了,在原本历史上,他就一直镇守广陵,让孙策无可奈何,始终得不到江北之地。  

“也好…广陵那边,就托付给元龙了!”  

刘备点了点头,继续道:“不过,若是眼睁睁的看着孙伯符一统江东,日后必将成为我们的大患,不知道元龙可有什么对策?延缓他们的作战步伐…”  

此时,他也想起了历史上的曹操,自然不希望自己未来统一天下时,像他那样遭遇一场赤壁之战…  

“怕是很难…”  

陈登苦笑一声,摇了摇头,道:“会稽郡守王景兴不过是一介文士,根本不是孙伯符的对手!”  

“使君若想干涉江东战事,唯一的办法就是出兵南下,跨过长江…”  

出兵渡江…  

这就违背之前休养生息的政策!  

刘备捏着下巴,沉思片刻,摇了摇头,道:“此事事关重大,还是把军师和奉孝一同请来,共同商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