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刘备出兵(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刘备与陈宫议定之后,当即就领兵南下,赶往不其。  

为了应对此战,他将率领三万精锐和两万郡兵,赶赴徐州。  

当初,编练郡兵的时候,刘备虽然考虑了隋唐时期的府兵制。  

但在实质上,两者却完全不同!  

隋唐时期的府兵需要自备战马和兵器铠甲,可以组建成主力兵团,远征作战。  

而这些郡兵却只能算是守备兵团,其战斗力和作战意志,完全比不上脱产的精锐士卒。  

所以,刘备也只想让他们守卫后方城池,运输粮草物资。  

不其城内,诸位将官铺开地图,围坐在一起。  

“使君——”  

郭嘉合起折扇,在地图上比划道:“曹军此战,肯定会先行抢占彭城,作为前线本据之地…”  

“彭城周围,已经惨遭屠戮,残破不堪,徐州军在那必定不能坚守!”  

刘备听到解释,把目光转向那里,不禁暗想——  

曹操那老贼,不知道会不会把自己立下的石碑推倒?  

不过,就算推倒了,也无所谓,等到自己打了过去,再立一块就是了。  

如此以来,还能反衬出曹操的小气和心虚…  

“攻下彭城,就能顺着泗水,赶往下邳…”  

郭嘉继续说道:“同时,还有可能分兵北上,抢占郯城和朐县!”  

郯城和朐县!  

我的未婚妻还在那里呢!  

刘备心中一紧,不禁想起了历史上的自己,一直都身负克妻光环呀!  

众人也都想到了这些,齐齐的抬头看向糜竺。  

不过,糜竺却一脸镇定,毫无慌张,对着刘备拱了拱手,道:“使君不必担忧,子方既然已经提前得到通知,必定会死守朐县,绝对不会有丝毫差池!”  

他们糜家在东海垦殖经商,积累了那么多的家财,自然也不是奉公守法的普通百姓!  

与刘备联姻之前,他们家就养着近万人的童仆宾,随时可以编练成军,护卫家族!  

糜竺糜芳虽然是个商人,但也从小就弓马娴熟,极擅骑射,领兵作战,也不在话下!  

刘备点头同意,道:“本官也相信子方!”  

糜芳在历史上,虽然比较坑,但在此时,自家亲族和亲生妹妹都在后面,肯定会死战不退,绝不投降!  

“使君,对于我军来说——”  

郭嘉继续道:“朐县和郯城也是极为关键的要害之地!”  

由于琅琊境内,多为山地丘陵,又没有处在刘备的控制之下,自然就不能作为后勤供应的路线。  

他们只能先通过海船,把粮草物资运到朐县,然后,再向西运输。  

于是,刘备就点点头,环视一圈,大声命令道:“军师,我令你率领五千精锐,前往郯城巡视!若是曹军已经占据此战,就相机夺取…”  

“喏——”徐荣拱手应诺一声,转身离去。  

“大哥——”张飞见徐荣又一次得到独立领兵的机会,心中有些嫉妒,就连忙站出来,一脸热切的看向刘备。  

作为的绝对亲信,刘备自然也愿意多加培养,就拍了拍他的胳膊,道:“益德,我令你带领三千精锐,立刻前去救援朐县!”  

“喏——”张飞得偿所愿,大声应诺。  

刘备见他急着想走,就拉住他的胳膊,仔细吩咐道:“若有曹军攻城,将其驱逐即可,不要擅自追击,守在朐县等待我军主力。”  

“知道了…”张飞回应一声,急冲冲的离开了。  

刘备心中还有担忧,就看向一旁的糜竺,道:“子仲,写一封信给子方,让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擅自出城!”  

“喏——”糜竺立刻就铺开纸砚,写下密信,让人跟着张飞的部队,一同前往。  

刘备看着他们相继离去,不禁暗叹——  

有些时候,总是担心手下将领缺乏经验,不敢让他们独自领兵。  

然而,如果不能独自领兵,又哪来的经验呢?  

难怪历史上的曹操一直都亲自领兵作战…  

最后,刘备看向众人,大声命令道:“子仲,子羽,我给你们五千精锐,留守不其!”  

“其余诸将,随我一同出征——”  

琅琊郡治开阳,处在沂水和武水的交叉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臧霸带着手下将官,站在城墙上,看着徐荣大军,途径此地,向南行进。  

“他们这些青州兵,都来来回回多少次了?”  

站在一旁的孙观心中不忿,出言讽刺道:“难不成…还真把徐州当做自己家了?”  

“可不就是如此吗?”臧霸沉着脸,心中暗自感叹。  

现如今,陶谦已老,北面的刘备和南面的袁术,都在暗自觊觎徐州。  

同时,在西面,还有一个更加凶残的曹操。  

然而,臧霸出身贼寇,也同样不甘人下,期望能占据琅琊,逍遥自在。  

可惜,他的麾下实力不足,无法控制郡内各县。  

之前,曹军来袭时,他也只能龟缩在开阳城内,以至于,在琅琊郡内的影响力就更低了。  

“等到曹刘之战后,不知道徐州将会落到谁的手中?”  

臧霸仰起头,长叹一声,不禁想起了曹操的拉拢…  

“杀呀——”  

夏侯渊让人制作简易的木梯,搭在朐县城头,亲自率队,向上攀爬。  

曹军久经沙场,气势如虹,一时间,奋勇向前,喊杀不停…  

“兄弟们,身后就是我们的妻子儿女…”  

糜芳挥舞着环首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