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曹操应对(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陈宫得到刘备的肯定,暗松一口气,停顿片刻,继续道:“刘使君,我们希望,此战之后,你们能退回青州,把兖州交给我们兖州自己人管理…”  

刘备和郭嘉听到这话,忍不住的噗嗤一笑。  

关羽则冷哼一声,坐直了身子,一脸不善的瞪着他。  

陈宫见此,脸上有些发烫,不过很快就恢复过来。  

毕竟是谈判嘛,漫天要价,落地还钱!  

刚开始的时候,自然要狮子大开口!  

刘备沉思片刻,又暗自回想脑海中的记忆陈宫和张邈,再加上吕布,确实拥有足够的实力,在原本历史上,就和曹操纠缠了近一年时间,才被他击败。  

而且,他们还占据要地,可以轻松截断曹操与袁绍的联系。  

确实应该把他们争取过来!  

至于说地盘划分…那就无所谓了。  

兖州地处中原,易攻难守,又夹在多方势力之间,没有逆天之能,根本就不可能做大!  

再加上境内的豪强士族众多,就算将其强行占据,也必须耗费大量精力,镇抚地方。  

在原本历史上,曹操击败吕布后,就把根基之地搬到了豫州的颍川。  

刘备此时的首要目标,还是南面的徐州。  

不过,要想安安稳稳的占下徐州,首先就要击败淮南的袁术。  

袁术在历史上,虽然评价不堪,但在此时,还是颇有实力的。  

刘备必须要把重心向南,全力以赴,才能将其彻底击败。  

所以,把兖州暂时让给吕布,也不是一件坏事。  

虽然他战力强横,但却出身边郡,根基浅薄,又背负恶名。  

就算占据了兖州,也不可能像曹操那样,将其整合起来。  

到那时,兖州境内的豪强士族就将获得更大的独立性,甚至重新回到群雄割据的局面。  

等到刘备占下徐州,挟两州之地,挥师向西,谁又能抵挡的住?  

想到这些,刘备暗自下定决心,转头看了看郭嘉,示意他来回应。  

“公台说笑了”  

郭嘉见此,收起折扇,击打着手掌,道:“此次讨贼,我军浴血奋战,攻城略地,岂能毫无所得?”  

“刘使君,奉孝先生”陈宫拱手说道:“恕在下浅见,你们现在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南方的徐州吧?不过,淮南袁公路亦对其觊觎良久!”  

“我们兖州士族为了对抗曹贼,早已联合在一起,使君若是强行占据,也只会不得人心!”  

“到那时,使君就必须布置重兵,镇守兖州,又能抽调多少兵力,南下争夺徐州呢?”  

“更何况,若是没有我们截断袁军支援,使君怕是只能与曹贼两败俱伤,而毫无所得!”  

“若是再让袁公路占据了徐州,使君恐怕就要遭受两面夹击,距离败亡不远了…”  

你倒是看得很清楚嘛…  

刘备点点头,暗叹一声,看到郭嘉还要出言反驳,就摆了摆手,道:“公台先生,本官亦是豪爽性子,就不跟你讨价还价了…”  

“我们的条件很简单,只要你们能截断冀州袁绍的支援,等到曹贼覆灭,我们就只取泰山,以及曹贼自己占据的地盘!”  

泰山山脉处在兖州和青州之间,谁能将其占据下来,就能减轻防守压力,掌握战略主动权。  

刘备就算把目标放在徐州,也要尽可能的把它拿下。  

“这个条件还不错…”陈宫暗叹一声,大松一口气。  

虽然丢掉了泰山郡,但也是迫不得已。  

谁叫他们的实力太弱呢…  

现如今,首要目标还是驱逐曹贼,占下兖州!  

于是,陈宫点点头,道:“使君果然豪爽,就这么定吧!”  

随后,两人击掌为誓,定下盟约。  

虽然没什么约束力,但在曹操覆灭之前,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使君,你把边文礼给杀了?”  

甄城府衙,传来荀彧的质问声。  

边让字文礼,少有才名,博学善辨,曾经写下章华赋,名噪一时,被大将军何进征兆为令史。  

依靠自身才华,他得以与孔融齐名,与陶谦相交甚厚,又被蔡邕深深敬佩!  

自从讨曹檄文传扬开来,边让就深恨曹操征讨徐州,屠戮百姓。  

于是,就在大庭广众之下,多次出言谴责。  

甚至还把那四句诗词扩展开来,加上曹操的身世来历和盗墓罪行,最终扩展成一篇长诗,让人四下传唱。  

曹操听闻后,心中大怒。  

正好就在这时,有人诬陷边让联络陶谦,密谋反叛。  

于是,曹操就将其斩杀,甚至连他的妻子儿女都没有放过。  

“糊涂啊,使君!”荀彧摇了摇头,感叹连连:“边文礼素有才名,为天下所称颂,岂能轻易斩杀?更何况连他的家人都没有放过…”  

“那厮编造诗词,乱我民心,又勾结陶谦,密谋反叛,若不将其斩杀,如何能震慑地方?”  

曹操冷哼一声,眼神之中,寒光闪闪。  

“唉…只是如此以来,怕是引起兖州士族的不满与敌视…”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曹操冷着脸,语气坚定,道:“现如今,与刘备大战在即,生死存亡之际,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此时的他,还自认为凭借自身实力,和之前的私人感情,根本不会遭到兖州士族的背叛。  

不过,很可惜,人性是善变的!  

而且,时代也变了,兄弟…  

很快,曹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