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密会陈宫(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曹孟德还真够狠的!居然屠杀了数十万百姓…”  

邺城府衙,袁绍手持檄文,忍不住的感叹一声。  

然后,便抬头看向群臣,道:“既然刘玄德明发檄文,他们之间的战争就不远了,尔等以为谁能获胜?”  

“确实!”田丰站出来,拱手说道:“等到明年开春,曹刘之间,必有一场死战!”  

“现如今,刘玄德已经全据青州的河南之地,而曹孟德却只有东郡一部。”  

“他们双方势力紧邻,近在咫尺,又有济水相连,交通方便,怕是将会发生一场惨烈的攻城战!”  

“曹孟德实力不足,又缺少足够的回旋空间,难以施展其过人军略,恐怕会不敌青州,最终落败…”  

众人听到他的判断,情不自禁的点点头。  

不过,郭图却脸色难看,因为刘备的势力越强,族弟郭嘉就会水涨船高,越发耀眼。  

到时候,自己就将坐实了“家犬”的评价,不但保不住官位,还将为世人所耻笑。  

“嗯…”袁绍看着田丰,点了点头,不得不说,他的分析确有道理,就是有些时候不知变通,非要顶撞自己。  

于是,就看向沮授,问道:“我军该当如何应对?”  

“曹孟德此时,是我军放置在兖州的屏障,绝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他被刘玄德攻灭!”沮授拱着手,语气坚定的说道:“不过,也不用急着支援…”  

“曹孟德麾下,已有数万大军和数十万屯田军民,刚刚还从徐州劫掠了大量的钱粮物资,若是拼命死守,短时间内很难落败。”  

“因此,我军可以等到他们两败俱伤之际,再行支援!”  

“有道理!”袁绍赞叹一声,暗自同意。  

自从曹操继任兖州刺史后,实力就越发强横,越来越有自主意识。  

所以,让他多多遭受一些损失,也不是一件坏事。  

这时,逢纪也站出来,拱手说道:“将军,若是日后曹孟德求援,可以让他把家人亲眷送到邺城安置…”  

如此以来,他就更不敢背叛了!  

“好!好——”袁绍点点头,赞叹一声:“兖州地处中原,乃四战之地,终究还是太过危险了,还是把家人放在更加安全的邺城比较好!”  

冬季降临,刘备率领大军,赶到历城。  

为了这次决战,他只在不其留下五千精锐,交由糜竺看守老巢。  

其余的三万五千精锐步卒,全都聚集了过来。  

牵招在东莱已经控制了局势,开始编练郡兵,改革税制。  

北海境内也不再需要军队驻守,反正它都已经变成了儒道乐土,就算是泰山贼寇,都不敢轻易侵犯。  

原来的齐国相王修被召唤过来,带着田豫,在历城组织后勤供应。  

诸葛玄因为带路有功,继任齐国相,带着侄子诸葛瑾,前往任职。  

刘备看着麾下将官云集,心中豪情万丈,指着地图,朗声说道:“诸位,等到明年开春,黄河化冻,我军就出兵向西,攻灭曹贼!”  

为何要等到黄河化冻?  

因为到那时,就能依靠黄河天堑,减少北方的防守压力。  

而且,曹军缺少渡河工具,就不再可能迂回攻入青州腹地,进一步的压制了他们的回旋空间。  

最后,双方就只能依靠各自实力,在攻防战中,血拼一场!  

刘备这边有三万多精锐,还能动员十万后备军,完全可以利用煌煌大势,把曹操彻底压死!  

到时候,就算曹操的军事指挥能力再强,也很难再发挥作用。  

会后,众人就相继离去,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准备。  

不过,关羽却留了下来,找到刘备,拱手说道:“大哥,某家对于此战,有些疑惑…”  

他已经在历城驻守了快一年时间,一直在研究如何与曹军作战。  

所以,很快他就在刘备的作战对策中,发现了漏洞。  

不过,为了大哥的脸面,以及军心士气,没有当众说出来。  

“有何疑惑?”刘备面带微笑,拍了拍他的胳膊。  

“大哥,若是我们在与曹军戮战时,冀州袁绍派来援军,该当如何应对?”  

“不错!云长的军事能力果然见涨,这么快就发现了其中漏洞!”  

刘备哈哈一笑,赞叹一声,让他的脸色更加红润了。  

“不过,不用担心,我们对此,早有应对,云长就先随我前去见一个人吧。”  

“刘使君——”  

“公台先生——”  

刘备带着郭嘉和关羽,见到了秘密前来的陈宫。  

“刘使君,听说你们打算征讨曹贼,不知可否把作战方略告诉在下?”寒暄片刻,陈宫就直接进入正题。  

“当然!”刘备点点头,又对他讲述了一遍。  

反正也没什么阴谋,只有煌煌大势,以力压人,就算泄露出去,也没有任何关系。  

更何况,他早就知道,陈宫肯定会借此机会,反叛曹操!  

“好!好——”陈宫点点头,赞叹一声:“两军作战,讲的就是以众欺寡,以强凌弱,使君此计,已得兵法精要!”  

“不过,你们可曾考虑过冀州袁本初的支援?”  

“当然考虑过,这不是把公台盼来了吗?”刘备满脸自信,微笑着说道:“公台此来,想必不是为曹贼做说吧?”  

“既然使君这么说…”陈宫坐直了身子,一脸自傲道:“在下也就不再隐瞒了——”  

“曹孟德奴役百姓,盗坟掘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