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六道仙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净土。  

头上长有两只犄角,身穿白衣大褂,胸口前印有六个黑色勾玉图案,背部印有一个红色旋涡图案的老者正手持锡杖,盘坐在空中,漂浮在海面上,他的下身悬浮着九个球道玉。  

就在刚刚,大量的亡魂出现,打破了净土的宁静。  

他不得不从沉睡中醒来。  

这老人就是第一任十尾人柱力,也是第一个解开查克拉真谛的人,同时也是宇智波一族、千手一族,漩涡一族的祖先,“忍宗”的开山祖师,六道仙人,大筒木羽衣!  

在其死后,他的查克拉仍然漂流在世间,游荡在忍界,默默守护着这个世界的和平。  

如果不是今晚大量的忍者死亡,他也不会因此醒来。  

看着身前漂浮的亡灵,面带疑惑的六道仙人轮回眼一转。  

这些灵魂身体一震。  

他们呆滞的眼睛便投影出了一个个画面。  

他们死前发生的一幕幕,如同回放般出现在六道仙人面前。  

这是轮回眼的瞳术,可以将画面录制下来后播放。  

PS:宇智波一族的写轮眼,同样拥有这种能力,曾经宇智波斑、宇智波鼬,宇智波佐助和白绝都曾用写轮眼将过去的经历重新显现。  

.......  

从这些画面中,六道仙人清楚的看到。  

这些漩涡族人死前不是被亲友背刺,就是在睡梦中被地上突然钻出的白色身影,悄无声息的抹了脖子。  

可谓是死的异常的憋屈。  

“这些身影,不就是母亲的军队吗?”  

“莫非涡之国被灭,是他们的手笔吗?”  

六道仙人看着画面中假扮成涡之国忍者进行暗杀的白绝喃喃自语。  

他对白绝并不陌生。  

他们是上古时代沉浸于无限月读的人类,同时也是母亲大筒木辉夜的军队。  

没想到,现在却被人利用了。  

“我看看是谁操控了你们。”  

六道仙人一点其中一个白绝的灵魂。  

便看到了模糊的一幕。  

原来是他大儿子,因陀罗的后代,宇智波斑,一手谋划的。  

是他命令黑绝联合各国对涡之国发起了进攻。  

目的,就是报当年之仇。  

至于四大忍村为封印卷轴和抢夺漩涡一族小孩与战利品内斗的场景,直接被他忽略了。  

这个忍界除了他两个儿子的转世能引起他的注意外,其他人最后的归宿就是他创建并守护的净土。  

他们死前再强,死后一样为他所驱使。  

毕竟这千年他看到过太多太多的战争,这都是两个儿子干的好事。  

眼不见为净。  

.........  

“唉。”  

“没想到,因陀罗当年没觉醒轮回眼,他的转世宇智波斑却觉醒了。”六道仙人看着投影中宇智波斑紫蓝色的轮回眼,叹了口气,表情十分复杂。  

当年封印母亲大筒木辉夜后,他创立了忍宗。  

后来为了选定忍宗的继承人,他将自己的力量和意志托付给了两个孩子。  

大儿子因陀罗继承了他的查克拉和仙人之眼。  

二儿子阿修罗继承了他的仙人之体和尾兽之力。  

宇智波斑就是他大儿子因陀罗宇智波一族的后代。  

当年在他创建忍宗后,立贤不立长,选择了继承他仙人之体、主张以爱达成和平的二儿子阿修罗作为忍宗的接班人。  

而放弃了继承他仙人之眼、主张以力量达成和平的大儿子因陀罗。  

这也导致他们兄弟俩爆发了矛盾,致使忍宗分崩离析,一分为二,忍界也因此陷入了漫长且无休止的战争中。  

虽然后来,他的两个儿子,由于寿命的关系,身体都被摧毁了,但是他们的查克拉并没有因此消失,反而是随着怨念而轮回转世。  

这导致忍界始终处于战争中。  

当年阿修罗是在他的帮助下才打败因陀罗的。  

没想到千年以后,因陀罗的转世宇智波斑却成功熬死了阿修罗的转世千手柱间,并觉醒了轮回眼,这是他没想到的。  

现在看宇智波斑召唤出外道魔像,命令白绝们对漩涡一族进行报复,很明显是因陀罗的查克拉在作祟。  

目的就是毁了阿修罗的后代漩涡一族。  

.......  

至于涡之国灭亡的原因,六道仙人也懂了。  

那就是因陀罗的转世宇智波斑,利用其它族群对漩涡一族的封印术和体质感到恐惧的特点,于是让他的意志代言人黑绝暗中蛊惑众多国家与族群联合起来,向涡之国发动侵袭。  

这才导致涡之国惨遭毁灭,造成大量忍者与平民死亡,净土才会人满为患的。  

“罢了,罢了。随他去吧。”  

“只要不是用轮回眼集齐九大尾兽,复活母亲,随你们怎么闹。”六道仙人叹了口气。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当年自己选阿修罗作为继承人,已经令因陀罗感到不满了。  

后面自己再次偏心帮阿修罗打赢因陀罗。  

最后才导致因陀罗怨念加深,内斗千年的。  

如果今天自己再对他的转世宇智波斑,横加干预。  

那么他们父子的矛盾,只会越来越深。  

因陀罗一直想证明自己比阿修罗更适合当忍宗继承人。  

如果他再出手帮助阿修罗的后代漩涡一族,可能,会让因陀罗的查克拉更加愤恨自己,那时忍界的战争,怕是会再次掀起,甚至愈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