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佛塔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手机请访问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魔族的动作要比苏凌想象的慢,又是大半个月过去,一点消息都没有。  

不过石国各处最近涌现出一股新的势力,佛塔寺。  

寺庙在石国之中很常见,但是并不是主流。  

修行之法有很多,佛之一道也是一种方法。  

只是由于规则较多,需要剃度出家,遵循戒律。  

所以不被大众选择,逐渐成为了小众的修行之法。  

其实根本的原因是诸多势力当中,佛家的顶级强者少之又少,哪怕出现一位,也会引人追捧,逐渐传播开来。  

或许是因为佛家行事低调,一直居于寺庙当中,很少与外界往来。所以不被大众知晓。  

最近石国之中寺庙突然兴盛起来,据说是有几位来自中域十国的高僧前来弘扬佛法。  

因此剃度出家的人逐渐增多,很多拜入凌云宗失败的人,转头选择了佛塔寺。  

突然多出来个势力,成为大家讨论的对象。  

佛塔寺发展迅速,大门敞开,欢迎四方来客。  

加上佛法弘扬的内容,直击心灵,让人很容易虔诚的皈依佛门。  

“最近冒出来的佛塔寺你怎么看?”寂仙儿给苏凌捏着肩膀,话语之间透露出担忧。  

苏凌闭着眼睛享受着寂仙儿指尖的温柔,慵懒的说道:“我推算过,应该是冲着我来的,因果羁绊皆与我有关。”  

“我猜测那帮人应该是与死去的戒空和尚有关系。”  

“不过他们又是放粮济民,又是传播人性的真善美,全部都是好事。我没有必要出压。”  

苏凌处于观望状态,展示出绝对的包容。  

凌云宗一家独大未必是好事,宗内弟子也会没有危机感,以弟子的身份为荣,迷失了本心。  

只要佛塔寺不做坏事,苏凌允许它出现在石国的土地上。  

上午刚探讨完此事,下午佛塔寺的僧人就来了。  

为首的僧人法号不讳,是一名二十岁左右的僧人。  

此人慈眉善目,耳垂很长,眼睛清澈无比,给人的印象不错。  

“贫僧不讳,见过苏施主。”对方微微行礼,语气平缓,柔中带刚。  

“不知不讳高僧亲自到访,所为何事?”苏凌饶有兴趣的问道。  

佛塔寺初来乍到,虽然势力增长迅猛,可是这个时候来凌云宗,未免有些着急。  

“今日前来是想与凌云宗结下善缘,我寺准备举办一场济世大会,届时会拿出诸多物资赠与有缘之人。”  

“不知苏宗主对济世救民是否感兴趣?若是可以,拿出一些金银财宝粮食衣布都可以。到时苏宗主定会有功德加身,被万民感谢。”  

不讳和尚的话一套接着一套,三两句就把苏凌架住了。  

这个时候若是拒绝,定会传出去被大家议论。  

到时候肯定会有人心生抱怨,说他抠门小心眼。  

时间久了,他的名声只会越来越臭。  

哪怕他以前从魔修手里解救石国百姓于危难当中,也会被逐渐淡忘,不记他的好。  

苏凌微微一笑,问道:“不知拿出多少合适呢?贵寺又准备出多少物资?”  

不讳和尚淡定的回答:“数额不限,一粒米也是苏宗主的心意。佛塔寺初来乍到,所带物质不多,近日已经赠送出去。”  

“之所以来找苏宗主,是因为我们看到还有很多穷苦百姓没有脱离苦海,于心不忍,又没有能力帮助,所以才来询问凌云宗是否方便。”  

“我寺物资虽然所剩不多,但愿意出人力帮助普罗大众。一边济世,一边诵经加持。”  

凌云宗的长老们面色开始阴沉下来。  

不讳和尚的来意很明显,就是来道德绑架凌云宗的。  

苏凌怎能看不出对方的小心思。  

于是挥手让孔嵩过来,轻轻的在耳旁说了几句话。  

没一会儿,孔嵩跑回来,往苏凌的手里放了一粒生米。  

“这是我们凌云宗捐赠济世大会的物资,还请不讳高僧收好。”苏凌亲手把那粒米放到对方的掌心。  

有意思的是,不讳和尚收下后,表情没有丝毫变化。  

而是行了大礼感谢苏凌的捐赠,随后带人离开了凌云宗。  

“此人城府颇深,佛塔寺当真有些人物。”苏七七在一旁忍不住感慨。  

“是啊,人家刚来就给我们一个下马威。这次是我们输了。”苏凌笑着说道。  

“输了?我们哪里输了?他们一帮人过来,只讨要到一粒米。明明是他们的颜面受损才对。”孔嵩不解,觉得刚才做的很漂亮。  

苏凌拍了拍弟子孔嵩的肩膀,道:“去安排一下,明日开仓放粮。乌国那边也联系一下,他们的米不错。”  

孔嵩瞳孔震动,开始明白师傅为何要这样做。  

“这帮和尚也太坏了吧?自己捐也就算了了,还把我们拖下水。”  

寂仙儿轻声道:“人言可畏,人家行事在先,又是外来者。我们身为石国最大的宗门,不做点什么,定会被人诟病。”  

“拿一粒米是警告对方适可而止。自己开仓放粮则代表了我们凌云宗的态度。总不能让一个外来的势力牵着鼻子走。”  

孔嵩终于明白师傅刚刚为什么说输了。  

次日,凌云宗济世的消息传开,数不清的粮食送给百姓。  

长长的队伍从街头排到街尾。  

石国皇宫得知此事,派兵帮助运输,国库也同时打开,跟着一起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