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天道气运(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太虚天命法》,来自崔家藏书阁密室,其主要内容便是讲述天命一事。  

根据《太虚天命法》内的说法,所谓的天命人受到天道青睐,身上将会汇聚天道气运。  

所谓的天道气运是一种玄而又玄的东西。  

受到天命加身之人,就像是主角般,出门能捡钱,戒指住老爷爷,逛地摊都能买到蒙尘的神兵利器。  

用游戏里的术语来说,天道气运就像是幸运数值,能够无形之中影响到方方面面。  

修行生坟秘术的崔霖,就积极寻找天命人。  

他需要吞噬天命人身上的天道气运,用于自身蒙蔽天机寿元的损耗,否则他不可能从五千多年前苟活到现在。  

同时,崔霖也为天衍圣地服务,帮助对方找寻天命人。  

因为天命人身上的天道气运,若是能够加以吸收利用,能够直接在突破洞虚境时,得到极大的助力。  

甚至如果天道气运足够多,直接借此一步到位突破为洞虚,哪怕是洞虚境的修行,天道气运也有用武之地,比如制造气运重宝之类的。  

如果把天道气运比作幸运数值,那么突破洞虚境的过程就好比在抽卡,幸运数值越高,抽卡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  

这也是为何圣地会想要寻找天命人的原故。  

尤其是乱世之时,天命人一茬一茬冒出来,数量特别多。  

不过圣地除了直接吸收天命,更多的时候,会选择先培养天命人。  

就像是驯养畜牧,天命人的成就越高,那么身上的天道气运也就越强,会随着天命人的成长化为一棵参天大树。  

这也正是《太虚天命法》的由来。  

“以己为棋,以天为盘,命如织机…”  

苏杰嘴里喃喃自语,施展《太虚天命法》的法决。  

这几天来,经过苏杰的日夜研读,他已经将这门特殊功法学会,不过今天还是苏杰第一次施展。  

肉眼可见的,苏杰的眼眸变化,宛如天道般无情。  

苏杰先是看向远处的奇观工地。  

此时在苏杰的视线中,每个人头顶都浮现一团深浅不一的白色烛火。  

这就是天道气运的外在表现,被称为天道烛火。  

大部分人的天道烛火都暗淡无光,微乎其微,只有火柴燃烧般大小,仿佛一阵风就能吹灭。  

大多数人身上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天道气运,只有极少数人的天道烛火有拳头大小。  

这部分人几乎都是道台境或者秘藏境长老,因为能成长到这个境界的强者,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奇遇,这其中或许就是天道气运在起作用。  

不是说修为越高天道气运越多,而是天道气运越多,修成强者的可能性越大,两者关系未必成正比。  

比如苏杰也看到一些只有蕴灵境,乃至是杂役的小弟子,天道气运就不输道台境。  

不过哪怕是拳头大小的天道气运,其实对于真正需要晋升洞虚境,踏上大道之路的紫府修士来说也没用。  

这样的天命气运比普通人强,但强的极其有限,根本不会进入圣地的眼里,也无法被吸收利用。  

“她的天道气运倒是挺多。”  

突然,苏杰摸了摸下巴,看到了在奇观工地里好奇闲逛的秦羽裳,对方头上的天道气运呈现淡金色,足有水缸大小。  

这样程度的天道气运,才有资格称得上一句天命人。  

紧接着,苏杰又看到了柳颖颖,柳颖颖的修为才刚刚达到蕴灵境十层,但是她头上的天道气运却比秦羽裳也不差。  

更惊人的,是柳颖颖怀里抱着的小千,它头上的天道气运呈现明亮的金黄色,天道气运足有一间小屋大小。  

看到如此一幕,苏杰忽的想到了什么,看向了自己的头顶。  

就见到一团宛如小太阳般,足有十几米直径的深金色火球盘踞头顶,虽然没有任何热量和威力,但给人感觉十分不同,宛如其中蕴含了万千天道至理,令人无法窥视分毫。  

那些普通人的天道气运跟苏杰比起来,完全是萤火和皓月的区别。  

苏杰嘴巴微张,联想到崔霖第一次看到自己时,为何会如此震惊,想来对方是吃惊苏杰的天道气运规模,恨不得立马吸了苏杰的天道气运。  

不过对于自己的运气,苏杰一直觉得自己运气很好。  

蓝星近百亿人口,只有自家祖传的神秘古镜能够穿梭两界,这样的天道气运自然不会差。  

“想要成就洞虚,天道气运越多越好,嗯,貌似可以试着学习圣地,自己培养天命人看看。”  

苏杰若有所思,天命人的天道气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根据天命人的一举一动实时变化。  

但总得来说,天道就像是世界的意志,只要对世界产生有益的行动,都能加强天命人的天道气运。  

为何乱世天命人数量激增,因为混乱的秩序对世界无益,天道不是大道,大道属于世界爱咋地咋地,毁灭了也不在乎半分。  

天元世界的天道更加钟爱自己的世界,会降下天道气运,世界若是生了病,那天道气运加身的天命人就是过来除害治病的。  

放到一个国家来说,乱世混乱的秩序,谁若能除旧革新,再建新朝,自然会得到大量的天道气运。  

苏杰心中思索,对天道气运的获取寻找思路。  

想要在天元世界做成这事恐怕不容易,仅仅大离王朝的三宗五姓,大离皇室,巡天司等等势力就会关注天命人,乃至是传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