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山海(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赚一笔!”  

“清国?这本将军可不能做主,因为清国的皇帝陛下可是吾皇陛下的叔叔呢!”  

“叔叔?大明帝国皇帝陛下会认别人当叔叔?”  

“不是认的,就是亲堂叔。清国皇帝陛下的父亲,与我们大明帝国的龙皇陛下是兄弟。而现在的吾皇陛下,则是龙皇陛下的孙子。你自己算算,清国皇帝陛下和吾皇陛下是不是叔侄关系?”  

“那为何大明帝国皇帝陛下的叔叔,会在拜占庭国当皇帝呢?”  

“这你就不要多问了,总之你就记住了清国与大明帝国是绝对的同盟关系就好了。”  

在欧洲诸国将军们诧异的眼光当中,郑和走到地图前指着大清帝国所在之处说道“大明帝国与大清帝国乃是兄弟之国,今后不许再离间两国之间的关系!”  

郑和倒是没说谎,在朱高炽登基之时朱允炆就送来了贺信。  

在信中朱允炆重申了他与朱高炽的堂兄弟关系,也希望大明帝国与大清帝国保持良好的兄弟情谊。  

而在朱瞻基登基之时,朱允炆也再度送来了贺信要重申大清帝国与大明帝国的“叔侄之国”情谊。朱允炆在信中称朱瞻基“侄皇帝”,还要朱瞻基以叔侄之礼给朱允炆回信。  

如果说别的国家敢对大明帝国皇帝陛下以叔侄相称,那明军绝对会加他做人的。  

但朱允炆不同,他真的是朱瞻基的叔叔。  

朱瞻基当时气的破口大骂,直接被朱允炆弄破防了。  

后来在朱高炽的介入下,才以太上皇的名义重申了大明帝国与大清帝国的兄弟之情。  

而郑和此番登陆尼德兰,也将要遇到大清帝国的皇太子殿下。  

在郑和初步的与几个国家的领导者交流意见之后,明军的舰队就开往了尼德兰。  

神圣罗马帝国的所有邦国、热那亚、威尼斯、瑞典、丹麦、挪威、芬兰、波兰立陶宛联邦、法兰西、英吉利、苏格兰、爱尔兰、卡斯蒂利亚、葡萄牙等国的国君全部到场,在参观了郑和的舰队之后又被拉去观摩了陆军阅兵仪式。  

当郑和宣威之后,才正式的召开了会议商量收那个国家当附庸国。  

“此番吾皇陛下给了我两个国家的权限,也就是说诸位当中可以出两个大明帝国的附庸国。一旦签订了《宗藩条约》,那附庸国就可以获取大明帝国商品的代理权。  

而且大明帝国也会出售一批军火给附庸国,还会给附庸国贷款以发展内政。  

出售的军火包括五艘一级风帆战列舰、一百门永乐大炮、一万条永乐三式火枪、七万副铠甲,而且都是以成本价出售。就连运费的成本,也是不需要附庸国拿的!”  

“尊敬的将军阁下,据我所知现在的大明帝国皇帝陛下的年号叫宣德。你们也有更先进的宣德二式火枪,那为何只出售龙皇陛下时期的老式火枪呢?”  

“宣德二式那可是燧发枪,怎么可能卖给你们这些蛮子呢?”  

郑和在心中吐槽了一句,但还是微笑着问刚才说话的人道“不知这位是?”  

“我是丹麦王储克里斯蒂安,请问尊敬的将军阁下想问什么?”  

“我想请问王储殿下是从哪里知道我们拥有宣德二式火枪的,又是从哪里听说永乐三式火枪不先进的?”  

“哼!清军上次围攻布达佩斯的时候,用的就是宣德二式火枪。我当时亲率大军驰援匈牙利,在布达佩斯击败了清军赛里斯镶蓝旗从而缴获到了一把。  

对比永乐三式火枪,这个宣德二式真是强太多了!”  

“这清军也不靠谱啊,那建文皇帝怎么能让宣德二式火枪被山海洲国家缴获去?”  

郑和知道当时下西洋舰队送了一千条宣德二式火枪给朱允炆的事情,结果这清军刚拿到手居然就被丹麦人缴获了一把。  

好在丹麦人不会造宣德二式火枪,要不然可就有乐子看了。  

“报!”  

就在郑和准备忽悠克里斯蒂安之时,外面忽然传来了通信兵的喊声。  

“怎么了?”  

“启禀郑将军,大清帝国太子殿下到!”  

“什么?”  

朱允炆与拜占庭国公主的长子朱文城亲自来此,率领着大清帝国最强大的地中海舰队到达了尼德兰港口。  

“本宫见过郑将军,见过各位国君。”  

朱文城显然让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有些忌惮,对于这个大清帝国的皇太子殿下他们都充满了防备。  

“郑将军,父皇听闻您到来特意嘱咐本宫来此为郑将军送上礼品。”  

朱文城命人捧来一个精美的匣子,郑和打开来一看里面全都是精美的珠宝。  

“太子殿下不必客气,外臣也不敢收您的礼品。”  

听着朱文城那口流利的汉语,再配上他混血儿的长相郑和总感觉有些怪怪的。  

“郑将军你不收是在瞧不起本宫吗?本宫之大父乃是大明帝国太宗皇帝之兄长,本宫也是大明帝国皇帝陛下之兄弟。按道理来说郑将军该叫本宫一声王上,本宫赐的礼品你敢不收?”  

郑和这是不能不收了,和其他大明帝国使臣一样郑和对于大清帝国皇室根本不敢拒绝什么。毕竟两国皇室同出一家,尤其是大明帝国皇室的皇位还是抢人家的呢。  

就在朱瞻基公开了朱允炆大清帝国皇帝的身份之后,整个大明帝国就掀起了一阵西亚热。  

倒不是百姓和官员有多怀念建文帝,只是好奇那个大清帝国是个什么样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