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入朝——云涌(1/6)
“李裪现在要挟大明帝国,靠的就是一个民意。一旦大明帝国过度干涉朝鲜国之内政,民意就会成为大明帝国最大的阻碍。
咱们想要破局,必须利用好民意。咱们若是想要在李裪给的规划之下更多的获取利益就需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李裪利用民意绑架大明帝国,那大明帝国就需要利用民意去反制他。”
“利用民意?”
“对,就是民意。郎君可知现在朝鲜国百姓最需要大明帝国的方面是什么?”
“援助修建的那两条道路?每年的资金支持?丰富的商品?”
“都不是,这些东西虽然好但都不是普通的朝鲜国百姓能够享受到的。
援助修建的那两条道路因为朝鲜国的户籍制度不能为朝鲜国百姓提供方便、资金支持与商品也都是两班家族才能享受到的,咱们大明帝国对于朝鲜国真正的影响力就在粮食和港口。
粮食,是百姓生计之本。朝鲜国山多平原少,而且土质也不适合种植水稻。如果不依靠大明帝国每年以成本价支援的粮食,朝鲜国根本就不能维持国家的运转。
还有庆尚道的三个港口,哪里雇佣的朝鲜国工人达到了两万八千多。
从工匠到纤夫、从后勤到水手,这些人靠着大海吃饭已经是形成规模和习惯了。
如果此时大明帝国宣布关闭一个港口,那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郎君你应该能够想象到吧?
而且为港口提供木材、石料、矿产、布匹、钢铁、酒肉的人虽说是两班家族,但是两班家族也是各自在领地上雇佣朝鲜国百姓才能产出这些物资的。
一旦港口关闭,两班家族的货没地方卖那势必会影响整个朝鲜国的生计。”
“也就是说咱们只要大张旗鼓的邀请李裪大明帝国,只要李裪不来就给他戴一个抗旨不遵的帽子。然后以此为理由断了朝鲜国的粮食和港口雇工,让两班鼓动着朝鲜国的百姓去跟李裪对峙。
咱们在民意汹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添一把火拿下李裪了。”
“这把火怎么烧,就要看到时候朝鲜国的百姓们怎么搞事情了。
但是妾要提醒郎君一句,这一万亲军已经是入朝军队的全部了。郎君万万不可再脑子抽风调其他的军队入朝,一旦如此咱们经营的这些策略就都没用了。”
“嘿嘿,不愧是蕙玉!”朱瞻基卑鄙的一笑,还冲着李蕙玉竖起了大拇指。
“你什么意思?”
“这小招数就是阴!”
“朱瞻基你过来。”
“嗯?”
“老娘今天不把你办了,老娘就不姓李!”
大明永乐二十一年。
北京。
天丽云恬,红日高悬。这正是初春农忙的好时节,也是勋贵官宦家的子弟出行踏春的好时节。一队队鲜衣怒马、欢声笑语的队伍从北京城当中出去,一边唱着欢快的歌谣一边摇着精美的折扇。
向郊外走去的队伍或是狩猎、或是踏青、或是赏花,从早到晚最后伴着明月一轮、吟诗作对、好不快哉。
看着烈日炎炎吟出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看着明月东升来一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展现自己的尚武精神和关切国家的情怀。
却还见,整齐的帝国大街外的各坊小贩平民的市井百态。还有郊外耕田的农夫佃户,一步一挥锄,种下新春的种子,种下大明帝国的命脉。
大明帝国的百姓正如误入桃花源的渔人,他不会在意落英缤纷、桃花流水的绚丽光景。他只关心鳜鱼是不是肥美,能不能卖出一个好价钱。好让自己发上一笔小财给他的茅草屋添上点瓦片,可不能一下雨就风卷茅飞、床头屋漏了。
补了自己的房屋,顺便也攒下点钱财给孩子交学费、买书本。
而正是他们锱铢必较的攒钱劳作,才撑起了大明帝国这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
而世人呢,看到的却总是江山如画、却不见这江山背后是多少血汗凝聚起来的。
“大明帝国万岁!吾皇陛下万岁!”
大明帝国的百姓与朝鲜国的百姓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对生活的态度与对国家的忠诚。
“今年科举你家那小子参加了没?”
“参加了,就是不知道能不能考个功名出来。这小子在北路钢铁厂做工,只有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如果这样也能混到一个功名出来,那我们家可真是发达了!”
“还是要考科举啊,虽说现在士绅一体纳粮交税但是交的还是比咱们平头老百姓少啊。
听说最近陛下因为北方贸易道路开通又降了一个点的农税,不行咱们就回乡下买块地种种不也行吗?”
生活是忙碌且幸福的,这就是永乐新政以来大明帝国百姓最直观的变化。
“你们听说咱大明帝国在朝鲜国的事情了么?皇太孙殿下亲自率一万亲军入朝,还压了今年资助朝鲜国的粮食呢。”一群衣着朴素的年轻人围着一张桌子一边喝酒一边聊着国家大事,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是国朝大员呢。
其实这帮年轻人都是今年的科举举子,为首说话的正是于谦。当初于谦被朱棣派去锻炼,就等着这次科举他能够一鸣惊人让朱棣能够名正言顺的培养他。于谦被皇帝陛下接进宫中教导,可谓是深得帝心。加之他的妹妹还被皇帝陛下许给了朱瞻墉,这就造成了于谦一介布衣身边总围着一群贵族子弟。于谦不喜与这帮家伙混在
咱们想要破局,必须利用好民意。咱们若是想要在李裪给的规划之下更多的获取利益就需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李裪利用民意绑架大明帝国,那大明帝国就需要利用民意去反制他。”
“利用民意?”
“对,就是民意。郎君可知现在朝鲜国百姓最需要大明帝国的方面是什么?”
“援助修建的那两条道路?每年的资金支持?丰富的商品?”
“都不是,这些东西虽然好但都不是普通的朝鲜国百姓能够享受到的。
援助修建的那两条道路因为朝鲜国的户籍制度不能为朝鲜国百姓提供方便、资金支持与商品也都是两班家族才能享受到的,咱们大明帝国对于朝鲜国真正的影响力就在粮食和港口。
粮食,是百姓生计之本。朝鲜国山多平原少,而且土质也不适合种植水稻。如果不依靠大明帝国每年以成本价支援的粮食,朝鲜国根本就不能维持国家的运转。
还有庆尚道的三个港口,哪里雇佣的朝鲜国工人达到了两万八千多。
从工匠到纤夫、从后勤到水手,这些人靠着大海吃饭已经是形成规模和习惯了。
如果此时大明帝国宣布关闭一个港口,那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郎君你应该能够想象到吧?
而且为港口提供木材、石料、矿产、布匹、钢铁、酒肉的人虽说是两班家族,但是两班家族也是各自在领地上雇佣朝鲜国百姓才能产出这些物资的。
一旦港口关闭,两班家族的货没地方卖那势必会影响整个朝鲜国的生计。”
“也就是说咱们只要大张旗鼓的邀请李裪大明帝国,只要李裪不来就给他戴一个抗旨不遵的帽子。然后以此为理由断了朝鲜国的粮食和港口雇工,让两班鼓动着朝鲜国的百姓去跟李裪对峙。
咱们在民意汹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添一把火拿下李裪了。”
“这把火怎么烧,就要看到时候朝鲜国的百姓们怎么搞事情了。
但是妾要提醒郎君一句,这一万亲军已经是入朝军队的全部了。郎君万万不可再脑子抽风调其他的军队入朝,一旦如此咱们经营的这些策略就都没用了。”
“嘿嘿,不愧是蕙玉!”朱瞻基卑鄙的一笑,还冲着李蕙玉竖起了大拇指。
“你什么意思?”
“这小招数就是阴!”
“朱瞻基你过来。”
“嗯?”
“老娘今天不把你办了,老娘就不姓李!”
大明永乐二十一年。
北京。
天丽云恬,红日高悬。这正是初春农忙的好时节,也是勋贵官宦家的子弟出行踏春的好时节。一队队鲜衣怒马、欢声笑语的队伍从北京城当中出去,一边唱着欢快的歌谣一边摇着精美的折扇。
向郊外走去的队伍或是狩猎、或是踏青、或是赏花,从早到晚最后伴着明月一轮、吟诗作对、好不快哉。
看着烈日炎炎吟出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看着明月东升来一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展现自己的尚武精神和关切国家的情怀。
却还见,整齐的帝国大街外的各坊小贩平民的市井百态。还有郊外耕田的农夫佃户,一步一挥锄,种下新春的种子,种下大明帝国的命脉。
大明帝国的百姓正如误入桃花源的渔人,他不会在意落英缤纷、桃花流水的绚丽光景。他只关心鳜鱼是不是肥美,能不能卖出一个好价钱。好让自己发上一笔小财给他的茅草屋添上点瓦片,可不能一下雨就风卷茅飞、床头屋漏了。
补了自己的房屋,顺便也攒下点钱财给孩子交学费、买书本。
而正是他们锱铢必较的攒钱劳作,才撑起了大明帝国这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
而世人呢,看到的却总是江山如画、却不见这江山背后是多少血汗凝聚起来的。
“大明帝国万岁!吾皇陛下万岁!”
大明帝国的百姓与朝鲜国的百姓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对生活的态度与对国家的忠诚。
“今年科举你家那小子参加了没?”
“参加了,就是不知道能不能考个功名出来。这小子在北路钢铁厂做工,只有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如果这样也能混到一个功名出来,那我们家可真是发达了!”
“还是要考科举啊,虽说现在士绅一体纳粮交税但是交的还是比咱们平头老百姓少啊。
听说最近陛下因为北方贸易道路开通又降了一个点的农税,不行咱们就回乡下买块地种种不也行吗?”
生活是忙碌且幸福的,这就是永乐新政以来大明帝国百姓最直观的变化。
“你们听说咱大明帝国在朝鲜国的事情了么?皇太孙殿下亲自率一万亲军入朝,还压了今年资助朝鲜国的粮食呢。”一群衣着朴素的年轻人围着一张桌子一边喝酒一边聊着国家大事,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是国朝大员呢。
其实这帮年轻人都是今年的科举举子,为首说话的正是于谦。当初于谦被朱棣派去锻炼,就等着这次科举他能够一鸣惊人让朱棣能够名正言顺的培养他。于谦被皇帝陛下接进宫中教导,可谓是深得帝心。加之他的妹妹还被皇帝陛下许给了朱瞻墉,这就造成了于谦一介布衣身边总围着一群贵族子弟。于谦不喜与这帮家伙混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