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大才(2/3)
除夕年会刚刚结束,我受上位之托去给太子殿下与汉、赵二王殿下送上位给皇孙们的赏赐。
送完之后太子殿下等人都早早的歇息下来,我便来这别院寻朱四哥喝酒了。”
“可是定国公啊,你这完成了任务还滞留于宫中这可不符合国朝规矩吧?”
“嘿嘿,你不说、我不说、朱四哥不说这又有谁能知道呢?
而且这东宫名义上是皇宫的一部分,其实是算外朝的地方。留宿东宫可跟擅自留宿大内不一样,就算是上位知道了也没事!”
“那剩下这些人都是谁啊?”于谦看着其余三人,眼神中闪出一丝戒备来。
“这位是本将军的堂哥,也是国朝之魏国公徐钦。
这位是朱四哥的儿子,朱小三。
这位是内阁的杨士奇杨学士,他也是朱四哥的好友。今日杨学士本来是要帮太子殿下整理折子的,但因为除夕宴会的缘故现在还有上百份折子没有批复。
杨学士便得到了太子殿下的许可,在东宫政事房彻夜处理公务。这不是方才杨学士因为困顿出来透透气,正好撞见了我们几人偷偷摸摸的来寻朱四哥喝酒。杨学士便要求加入进来,喝点酒清醒下头脑也可以更好的处理政务不是?
三位啊,这位是太孙殿下最看好的才子于谦于先生。”
徐景昌早就编好了众人的身份,于谦一问他便对答如流的两头介绍。
“喝酒还能清醒头脑?”
于谦震惊了,他看着杨士奇久久不语。
“东阁大学士、领吏部尚书、吏礼刑三科给事中、加直隶巡抚杨寓杨士奇,你就是那个传说中的号称国朝第一相的杨士奇?”
过了好一会子,于谦才试探性的开口询问了杨士奇一句。
“对,正是本官!不过这国朝第一相倒是谬赞了,且不说国朝本没有丞相一职、就算有我杨士奇也当不起这样的赞誉。我大明帝国人杰地灵、贤才辈出,我杨士奇不过是个平平无奇的文官不值于先生如此称赞。”
“这不是民间士子们对杨学士的美誉嘛!”
于谦连忙起身对杨士奇恭谨了行了一礼,而后又对赵王朱高燧与魏国公徐钦二人微微一礼。
“我说你小子这还看人下菜碟呢,为何对本国公如此轻慢却对杨学士礼遇有加?”
“杨学士乃是国之柱石,新政的实操者!
陛下与太孙殿下所有的改革措施,不都是杨士奇杨学士亲自完善各种细节且实际操作的吗?
可以说没有杨学士,便没有今天的新政!
陛下乃是千古未有的立志改革之君,杨学士乃是千古未有的立志改革之臣。没有陛下,杨学士充其量只是个普通贤臣。没有杨学士,陛下的新政就只是镜花水月。
陛下与杨学士,这是我们读书人对于君臣关系的最高追求。
魏国公你乃是驰骋沙场的将军,怎么可能理解我们文人呢?
就像是我原来也不能理解你们追求的腰提三尺剑,直为斩楼兰这样的壮志情怀。
直到我亲自上了战场,体会了男子为国建功立业驰骋沙场的快意之后才能初步的理解你们这些将军。
所以说魏国公你若是想理解我,就要多读书!”
徐钦感觉于谦是在变着法的骂他读书少,但是他还找不到证据。
“很好,态度不卑不亢、说话有理有据。这种言谈举止已经让朕看出了他的才能,基儿果真是没有骗朕啊!”
朱棣小声的对朱高燧嘀咕了一句,朱高燧闻言也知道了朱棣要进一步考察于谦的打算。
于是乎深谙朱棣心理的朱高燧,便主动上前与于谦套近乎道“来来来,于先生快快喝酒!
今晚本来就是个酒局,于先生来此不喝两杯这可是我们待客不周了!”
于谦闻言直接端起酒杯,把高度的白酒一饮而尽。
这一下子于谦就上头了,而上头的于谦可是很可怕的。
“朱统领啊,你不是想问我关于新政的见地吗?
今天看在你请我喝酒、加之杨学士也在场的份上,我于谦就告诉你一些关于新政的见地。到时候你跟今上汇报上去,说不定今上一高兴就赏你呢?”
“好好好,请于先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朱棣十分诚恳的给于谦倒了杯酒,而后以一副学生的模样聆听于谦的教诲。
“朱统领你知道今上的新政,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吗?”
“新政的节奏太快?这也是杨学士天天抱怨的,除此之外没发现新政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呢。”
“不不不,这不是新政节奏的问题。
今上本就是个急性子,想要快些落实新政也在清理之中。反正太孙殿下与杨学士在落实的过程当中,把今上不少太超前的政策都给改正了。
是不是啊?杨学士?”
“这是谁跟你说的?”
杨士奇看着脸色如同锅底黑的朱棣,心中暗道一声不妙。
“当然是太孙殿下啊,前两天太孙殿下还说今上的高产作物种植方案过于激进呢。本来今上要在河北与辽宁两省全面推行新作物的种植,太孙殿下与杨学士瞒着今上只在保定府和沈阳府两地试种了。
太孙殿下还抱怨陛下对于农作物的培育一点都不专业,说什么新作物的培植需要试验各种土壤、气候、肥料。在上百次试验后,才能大范围的推广。”
朱棣瞪了瞪杨士奇,然后又狠狠的剜了一边
送完之后太子殿下等人都早早的歇息下来,我便来这别院寻朱四哥喝酒了。”
“可是定国公啊,你这完成了任务还滞留于宫中这可不符合国朝规矩吧?”
“嘿嘿,你不说、我不说、朱四哥不说这又有谁能知道呢?
而且这东宫名义上是皇宫的一部分,其实是算外朝的地方。留宿东宫可跟擅自留宿大内不一样,就算是上位知道了也没事!”
“那剩下这些人都是谁啊?”于谦看着其余三人,眼神中闪出一丝戒备来。
“这位是本将军的堂哥,也是国朝之魏国公徐钦。
这位是朱四哥的儿子,朱小三。
这位是内阁的杨士奇杨学士,他也是朱四哥的好友。今日杨学士本来是要帮太子殿下整理折子的,但因为除夕宴会的缘故现在还有上百份折子没有批复。
杨学士便得到了太子殿下的许可,在东宫政事房彻夜处理公务。这不是方才杨学士因为困顿出来透透气,正好撞见了我们几人偷偷摸摸的来寻朱四哥喝酒。杨学士便要求加入进来,喝点酒清醒下头脑也可以更好的处理政务不是?
三位啊,这位是太孙殿下最看好的才子于谦于先生。”
徐景昌早就编好了众人的身份,于谦一问他便对答如流的两头介绍。
“喝酒还能清醒头脑?”
于谦震惊了,他看着杨士奇久久不语。
“东阁大学士、领吏部尚书、吏礼刑三科给事中、加直隶巡抚杨寓杨士奇,你就是那个传说中的号称国朝第一相的杨士奇?”
过了好一会子,于谦才试探性的开口询问了杨士奇一句。
“对,正是本官!不过这国朝第一相倒是谬赞了,且不说国朝本没有丞相一职、就算有我杨士奇也当不起这样的赞誉。我大明帝国人杰地灵、贤才辈出,我杨士奇不过是个平平无奇的文官不值于先生如此称赞。”
“这不是民间士子们对杨学士的美誉嘛!”
于谦连忙起身对杨士奇恭谨了行了一礼,而后又对赵王朱高燧与魏国公徐钦二人微微一礼。
“我说你小子这还看人下菜碟呢,为何对本国公如此轻慢却对杨学士礼遇有加?”
“杨学士乃是国之柱石,新政的实操者!
陛下与太孙殿下所有的改革措施,不都是杨士奇杨学士亲自完善各种细节且实际操作的吗?
可以说没有杨学士,便没有今天的新政!
陛下乃是千古未有的立志改革之君,杨学士乃是千古未有的立志改革之臣。没有陛下,杨学士充其量只是个普通贤臣。没有杨学士,陛下的新政就只是镜花水月。
陛下与杨学士,这是我们读书人对于君臣关系的最高追求。
魏国公你乃是驰骋沙场的将军,怎么可能理解我们文人呢?
就像是我原来也不能理解你们追求的腰提三尺剑,直为斩楼兰这样的壮志情怀。
直到我亲自上了战场,体会了男子为国建功立业驰骋沙场的快意之后才能初步的理解你们这些将军。
所以说魏国公你若是想理解我,就要多读书!”
徐钦感觉于谦是在变着法的骂他读书少,但是他还找不到证据。
“很好,态度不卑不亢、说话有理有据。这种言谈举止已经让朕看出了他的才能,基儿果真是没有骗朕啊!”
朱棣小声的对朱高燧嘀咕了一句,朱高燧闻言也知道了朱棣要进一步考察于谦的打算。
于是乎深谙朱棣心理的朱高燧,便主动上前与于谦套近乎道“来来来,于先生快快喝酒!
今晚本来就是个酒局,于先生来此不喝两杯这可是我们待客不周了!”
于谦闻言直接端起酒杯,把高度的白酒一饮而尽。
这一下子于谦就上头了,而上头的于谦可是很可怕的。
“朱统领啊,你不是想问我关于新政的见地吗?
今天看在你请我喝酒、加之杨学士也在场的份上,我于谦就告诉你一些关于新政的见地。到时候你跟今上汇报上去,说不定今上一高兴就赏你呢?”
“好好好,请于先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朱棣十分诚恳的给于谦倒了杯酒,而后以一副学生的模样聆听于谦的教诲。
“朱统领你知道今上的新政,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吗?”
“新政的节奏太快?这也是杨学士天天抱怨的,除此之外没发现新政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呢。”
“不不不,这不是新政节奏的问题。
今上本就是个急性子,想要快些落实新政也在清理之中。反正太孙殿下与杨学士在落实的过程当中,把今上不少太超前的政策都给改正了。
是不是啊?杨学士?”
“这是谁跟你说的?”
杨士奇看着脸色如同锅底黑的朱棣,心中暗道一声不妙。
“当然是太孙殿下啊,前两天太孙殿下还说今上的高产作物种植方案过于激进呢。本来今上要在河北与辽宁两省全面推行新作物的种植,太孙殿下与杨学士瞒着今上只在保定府和沈阳府两地试种了。
太孙殿下还抱怨陛下对于农作物的培育一点都不专业,说什么新作物的培植需要试验各种土壤、气候、肥料。在上百次试验后,才能大范围的推广。”
朱棣瞪了瞪杨士奇,然后又狠狠的剜了一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