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学部(2/3)
狂的计划他们都敢干。
别以为朱棣这种皇帝他们就不敢反,一旦士绅阶层的根本利益被触动了他们当然是敢于对朱棣出手的。
残暴的皇帝不一定被文官集团所讨厌,你就算是一天杀一个大臣也不见得有人敢发动政变。
但是敢于挑战文官集团底线的皇帝,你就是再宽厚仁德文官集团也是一定敢谋划政变的。
“好,末将可以答应金尚书的要求。
不过末将也有两个要求,需要金尚书的答应末将才能无后顾之忧!”
“刘真将军你尽管说,本官当然会答应你的!”
“第一是末将需要整个计划的所有步骤,不能只让末将知晓末将负责的环节。毕竟末将不能保证各位大学士们能不能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完整计划,一旦有所纰漏可是致命的!
第二是末将要与诸位大学士们定下盟约,立字据为证!”
“没问题,刘真将军的要求都是合理的!
本官若是不答应刘真将军,这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
刘真的这两个要求,一个是查清政变计划的参与人员方便朱棣一锅端了他们。
另一个是为了留下金忠等人图谋造反的证据,为朱棣反制金忠增加一张手牌。
而金忠为何如此信任刘真呢?
其原因除了刘真以外文官集团再无兵权的原因,便是刘真的家小可都在文官集团的掌控之下呢。
刘真的妻子在朱高炽赐给他的庄园里生活,而那个庄园实际上是金忠的产业。
刘真的孩子在京城最好的私塾上学,而那个私塾是金幼孜的学生开办的。
不过朱棣自然是发现了这一点,所以说朱棣也向刘真保证会派人救出刘真的妻子也会不计较刘真儿子在文官集团私塾念书的事情。
甚至说朱棣还向刘真保证,可以让刘真的孩子去国子监读书。
而且刘真的妻子,那个乌斯藏领主王公的女儿也可以得到诰命夫人的封号。
两相对比之下,刘真还是决定投靠朱棣了。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作庭前树飞花。”
黄淮看着爽快的刘真,不自觉的吟诵出了一句诗词。
“宗豫兄这诗真是不应景,这初冬时节也不是初春说什么春色晚嘛!”
“不,是我文官们的春天就要到来了!”
黄淮一脸的兴奋,没有看见刘真眼神当中的变幻。
“黄淮啊,朕刚才说的话你考虑的怎么样了?”
朱棣看着眼前的黄淮,眼神中的得意之色都快溢出来了。
“臣自然是支持陛下的决定,学部的设立分开科举考试与官员任命的两种权力是再好不过的了。”
黄淮咬着牙,十分无奈的符合了朱棣一句。
“知道就好,别让朕为难你们也能轻松点。”
谋反与走私都是一样的罪过,但是说出去性质可就不一样了。
尤其是文官集团的几个最重要的官员,都在谋反案中扮演了幕后黑手的角色。
如果让朱棣以此为理由,清理了文官集团的所有领头者是非常严重的。严重到文官集团会出现断层,这种断层一旦出现那未来的几十年之内文官集团都要被“下西洋利益集团”所压制了。
不过好在朱棣深谙政治斗争的规则,他也知道他是在把文官集团往死里打。文官集团做出这种政变的计划,也是无可厚非的。
而杀了这些文官集团的首领,对于大明帝国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这些人都是具有相当治国才能的官员,有他们在大明帝国不说多好但也绝对不能说多不好。
夏元吉、金忠、金幼孜、黄淮、蹇义这些人除了有些坚持士绅阶层的利益以外,都是真的在内政外交方面具有能力的大臣。
而且杀了他们在造成文官集团断层的同时,大明帝国统治集团的政治官员也会造成断层。
所以说不到寒门崛起的时候,朱棣断然不可以真正的清除士绅阶层。
只有农、商子弟在官学当中占据了一定规模,且考过了科举被皇帝通过学部任命了职位以后才能将士绅阶层踢入历史的垃圾堆。
“很好,朕很满意你们的决定!”
朱棣绝口不提废太子一事,反倒是饶有兴趣的介绍起学部的制度来。
都说政治斗争,一直都是以晦涩难懂的暗语互相传递信息、以各种的手段互相博弈。
可实际上,真正涉及到根本利益的政治斗争都是赤裸裸的。
没有废话,不打哑谜。
所谓的博弈手段,都离不开妥协与平衡。
大家互相妥协一点,保持一个势力上的平衡。以有限度的交易,代替无底线的斗争。
“学部尚书的位子,朕看胡瀅就很合适。
胡爱卿啊,朕可就把这个重要的部门交给你统领了。
至于说学部的左右侍郎,就由陶宪淳和周鹤春来担任吧!”
“臣,谢陛下!”
胡瀅与陶宪淳出列,立马拜谢天恩。
朱瞻基闻言一愣,这周鹤春在山西干的不错升官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山西的煤矿乃是新政扶持的钢铁产业重要得支持,现在把周鹤春调走可能会出乱子的。
不过朱瞻基也理解朱棣的决定,朱棣这是在为朱瞻基招揽文官部下呢。
朱瞻基手底下文官不够用,这是朱棣一直以来都关注的事情。
“至于说山西布政使的位子,就由连孝云(朱棣亲信)接任吧
别以为朱棣这种皇帝他们就不敢反,一旦士绅阶层的根本利益被触动了他们当然是敢于对朱棣出手的。
残暴的皇帝不一定被文官集团所讨厌,你就算是一天杀一个大臣也不见得有人敢发动政变。
但是敢于挑战文官集团底线的皇帝,你就是再宽厚仁德文官集团也是一定敢谋划政变的。
“好,末将可以答应金尚书的要求。
不过末将也有两个要求,需要金尚书的答应末将才能无后顾之忧!”
“刘真将军你尽管说,本官当然会答应你的!”
“第一是末将需要整个计划的所有步骤,不能只让末将知晓末将负责的环节。毕竟末将不能保证各位大学士们能不能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完整计划,一旦有所纰漏可是致命的!
第二是末将要与诸位大学士们定下盟约,立字据为证!”
“没问题,刘真将军的要求都是合理的!
本官若是不答应刘真将军,这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
刘真的这两个要求,一个是查清政变计划的参与人员方便朱棣一锅端了他们。
另一个是为了留下金忠等人图谋造反的证据,为朱棣反制金忠增加一张手牌。
而金忠为何如此信任刘真呢?
其原因除了刘真以外文官集团再无兵权的原因,便是刘真的家小可都在文官集团的掌控之下呢。
刘真的妻子在朱高炽赐给他的庄园里生活,而那个庄园实际上是金忠的产业。
刘真的孩子在京城最好的私塾上学,而那个私塾是金幼孜的学生开办的。
不过朱棣自然是发现了这一点,所以说朱棣也向刘真保证会派人救出刘真的妻子也会不计较刘真儿子在文官集团私塾念书的事情。
甚至说朱棣还向刘真保证,可以让刘真的孩子去国子监读书。
而且刘真的妻子,那个乌斯藏领主王公的女儿也可以得到诰命夫人的封号。
两相对比之下,刘真还是决定投靠朱棣了。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作庭前树飞花。”
黄淮看着爽快的刘真,不自觉的吟诵出了一句诗词。
“宗豫兄这诗真是不应景,这初冬时节也不是初春说什么春色晚嘛!”
“不,是我文官们的春天就要到来了!”
黄淮一脸的兴奋,没有看见刘真眼神当中的变幻。
“黄淮啊,朕刚才说的话你考虑的怎么样了?”
朱棣看着眼前的黄淮,眼神中的得意之色都快溢出来了。
“臣自然是支持陛下的决定,学部的设立分开科举考试与官员任命的两种权力是再好不过的了。”
黄淮咬着牙,十分无奈的符合了朱棣一句。
“知道就好,别让朕为难你们也能轻松点。”
谋反与走私都是一样的罪过,但是说出去性质可就不一样了。
尤其是文官集团的几个最重要的官员,都在谋反案中扮演了幕后黑手的角色。
如果让朱棣以此为理由,清理了文官集团的所有领头者是非常严重的。严重到文官集团会出现断层,这种断层一旦出现那未来的几十年之内文官集团都要被“下西洋利益集团”所压制了。
不过好在朱棣深谙政治斗争的规则,他也知道他是在把文官集团往死里打。文官集团做出这种政变的计划,也是无可厚非的。
而杀了这些文官集团的首领,对于大明帝国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这些人都是具有相当治国才能的官员,有他们在大明帝国不说多好但也绝对不能说多不好。
夏元吉、金忠、金幼孜、黄淮、蹇义这些人除了有些坚持士绅阶层的利益以外,都是真的在内政外交方面具有能力的大臣。
而且杀了他们在造成文官集团断层的同时,大明帝国统治集团的政治官员也会造成断层。
所以说不到寒门崛起的时候,朱棣断然不可以真正的清除士绅阶层。
只有农、商子弟在官学当中占据了一定规模,且考过了科举被皇帝通过学部任命了职位以后才能将士绅阶层踢入历史的垃圾堆。
“很好,朕很满意你们的决定!”
朱棣绝口不提废太子一事,反倒是饶有兴趣的介绍起学部的制度来。
都说政治斗争,一直都是以晦涩难懂的暗语互相传递信息、以各种的手段互相博弈。
可实际上,真正涉及到根本利益的政治斗争都是赤裸裸的。
没有废话,不打哑谜。
所谓的博弈手段,都离不开妥协与平衡。
大家互相妥协一点,保持一个势力上的平衡。以有限度的交易,代替无底线的斗争。
“学部尚书的位子,朕看胡瀅就很合适。
胡爱卿啊,朕可就把这个重要的部门交给你统领了。
至于说学部的左右侍郎,就由陶宪淳和周鹤春来担任吧!”
“臣,谢陛下!”
胡瀅与陶宪淳出列,立马拜谢天恩。
朱瞻基闻言一愣,这周鹤春在山西干的不错升官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山西的煤矿乃是新政扶持的钢铁产业重要得支持,现在把周鹤春调走可能会出乱子的。
不过朱瞻基也理解朱棣的决定,朱棣这是在为朱瞻基招揽文官部下呢。
朱瞻基手底下文官不够用,这是朱棣一直以来都关注的事情。
“至于说山西布政使的位子,就由连孝云(朱棣亲信)接任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