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吕后望云(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朱棣快无语了,这钦天监的官员刚走锦衣卫的就来了。  

“启禀陛下,太孙殿下回来了!”  

“什么?基儿回来了?”朱棣瞪大了眼睛,一脸的茫然。而后朱棣似乎是想起了什么一般,立马开口问道“那小子从那个城门进来的?”  

“回陛下的话儿,太孙殿下是从宣武门纵马而入。然后在秦淮河的一个渡口被巡城的武侯给截住了,太孙殿下于此地弃了战马步行入的东宫。  

据街上巡逻的兄弟们说,太孙殿下一边往东宫跑一边痛哭流涕。似乎因为是担忧太子殿下,太孙殿下就连步伐都是很急切的。”  

破案了。  

“你先下去吧,告诉城里的锦衣卫把这件事情给朕压下去不许人讨论!”  

“是,末将遵命!”  

“夫君你现在是不担心帝王之气了吧?  

这紫气明显说的就是基儿,又不是外人你还担心个什么?”  

徐皇后一句话脱口而出,朱棣闻言也是无奈的一笑没有多说什么。  

朱棣不信长生不老之术与炼丹之事,对于正常人的生老病死看的很开。而且朱棣也更加认识到他年事已高的事情,也早就做着有朝一日传位给朱瞻基的准备。  

不过传位是传位,那也得等朱棣挂了之后。  

现在朱瞻基愈发的成熟,势力愈发的强悍。朱棣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不过另一方面也对朱瞻基产生了一些不一样的看法,那就是生怕有一天朱瞻基忍不住走了他的老路。  

“妾记得史书上说过一个典故,吕后望云。相传秦始皇南巡之时偶遇一片紫云,其中还有满满的帝王之气。当时秦始皇大惊失色,立马就派人前去搜查。而造成紫云之象的正是汉高帝刘邦,当刘邦听闻秦始皇派人来搜查他之后就躲进了芒砀山之中。  

汉高后吕雉也看见了那片紫云,就在秦军之前找到了汉高帝与之结为连理。  

妾当时看见这个故事的时候还感觉不可信,这世间哪里有人会造成紫云之象呢?  

俗话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谁能当皇帝都是靠手段与仁德,哪里有上天选定谁当皇帝的道理?  

不过在妾与陛下大婚的那一日,妾头一次看见了天上的紫云。自此之后妾就开始深信天理之道,这皇帝有时候还真可能是上天选定的吧。”  

“所以说云儿你方才都已经猜出来基儿回应天府了,然后你故意不说还跟我扯那些没有用的是不是!”  

“是!”  

徐皇后微微一笑,然后认真的对朱棣解释了起来“妾刚才那么说完全就是在试探夫君,看看夫君的心智有没有被这段时间的乱事儿给搞懵圈了。  

正常的皇帝在面对这种事情之时,肯定会去怀疑是不是有人在暗中搞乱子。  

方才看夫君在听闻妾的话儿之后,立马便平静了下来。这就证明了夫君还是一个合格的皇帝,至少心智还没有糊涂。”  

朱棣闻言只能无奈的笑了笑,这种大不敬的话要是别人说的他早就把人给办了。也就是徐皇后这个发妻,他朱棣只能宠着惯着一点火都不敢发。  

“云儿你没感觉基儿身边的那个小女官,跟你年轻的时候有些像吗?  

我指的是性格,不是长相!”  

朱棣特意补充了一句,生怕徐皇后误会什么。  

“尤其是那个小女官跟基儿之间的关系,跟咱们俩当年也差不多了是不是?”  

“是啊,若不是那小女官是个朝鲜人朕肯定册封她当太孙妃的。”  

朱棣说着话,眼神中都是满意的表情。  

“话说今天晚上可以举办个宴会,把基儿和那个小姑娘都叫来。你再亲自观察观察,若是那小姑娘真的不错就册封个太孙嫔也是够基儿欢喜很长时间了。  

对了,晚上吃饭的话基儿肯定要跟你不对付。你尽量忍着点,别跟老娘的大孙子吵吵起来就行。”  

朱棣用脚指头想都能想到,朱瞻基这回肯定是暴怒回来的。  

朱瞻基一向是最孝顺的,此番听说他父亲被骂的当朝昏迷晕厥过去肯定是回来替他父亲找场子的。  

别的不说,朱高煦朱高燧他俩都别想跑。  

就连始作俑者朱棣,都不一定能在朱瞻基那里落着什么好来。  

就在徐皇后与朱棣讨论朱瞻基的时候,朱瞻基正在太子府东宫大发雷霆。  

因为朱高炽以做戏做全套的理念,没有跟朱瞻基说明白他是在表演晕厥。而心知肚明的朱瞻基,也顺着朱高炽的戏继续往下演。  

朱瞻基看着有眼前气色不错的朱高炽,心中那一点点的担忧便也放下来了。  

而后朱瞻基假戏真做,直接召来了太子府的五十多个属官齐刷刷的跪在朱高炽的房门前。  

“你们这帮穷酸腐儒,为了一点利益就怂恿父亲跟大父对着干。你们知不知道你们这是在离间天家之情,都是包藏祸心、其罪当诛!”  

朱瞻基骂到兴头上,还抄起一根木棍子就打了起来。  

其实朱瞻基这不光是为了演戏,更多的还是要在这帮文官面前立威。  

“说!都谁向大父进谗言构陷父亲大人了?”  

“是汉王殿下!当日太子殿下晕厥之时,就是汉王殿下在挑拨离间导致陛下龙颜大怒而训斥了太子殿下的!  

如果不是汉王殿下从中作梗,太子殿下也不会一时间气血上涌而昏迷过去的!”  

底下的人一听朱瞻基的话,立马就开始往汉王朱高煦的身上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